梁和:虛擬銀行事在必行 加強保安提升客戶信心

2018-10-03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bank1.jpg

潮流興創科,政府早前預留500億資金支援四大範疇的創科發展,其中就包括金融科技。而金管局早於去年便提出引入虛擬銀行,可謂金融科技的典型模式,成功吸引逾50間機構申請虛擬銀行牌照,除了已經發展網上銀行服務的傳統銀行外,亦有一眾非金融機構參與。

所謂虛擬銀行,是新時代金融機構應用科技的體現,機構可以將所有業務搬至網絡,無需設立實體分行。虛擬銀行變相省卻一大筆租金、員工薪酬等開支,有研究更指出虛擬銀行的營運成本僅為傳統銀行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與此同時,虛擬銀行依靠電腦程序運作,處理業務的速度遠比人手高,能提供更具效率的服務。故此,虛擬銀行降低成本較低,而且服務方便快捷,能提供的服務亦比傳統銀行更具競爭力。

2013年成立的本港初創企業WeLab,推出全港第一個網上貸款平台,發展理想,不僅拓展業務進軍內地,更獲得不同企業的注資。WeLab前景光明,但畢竟僅限於網上貸款服務,與成熟的金融科技亦有一段距離。但WeLab已看準虛擬銀行的商機,一眾牌照的申請者中,WeLab亦榜上有名,日後發展更全面的銀行及金融業務,值得期待。

傳統銀行有欠積極

然而,虛擬銀行成為潮流所趨,但傳統銀行以往似乎並非對虛擬銀行十分極積,普遍認為虛擬銀行業務與現時網上銀行服務雷同,發展潛力不大。若非現時參與其中的非金融機構愈來愈多,傳統銀行生怕被後來居上,否則都未必願意改變策略。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業的科技水平與歐美等地相比顯得相當落後,某程度上就與本港銀行的取態關連甚大。網上銀行出現多年,本港銀行向來對推廣全面科技化不甚積極,實體分店仍總是大排長龍;當歐美和中國內地的電子支付產品成行成市,香港人主流仍是20年前的「新發明」——八達通卡。

資訊保安仍是首要隱憂

港人不熱衷於金融科技和其他電子支付模式,可能成為本港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的障礙。筆者所見,這種情況來自於港人對金融科技保安的不信任,這種疑慮並非無的放矢。早前由滙豐銀行提供的轉帳手機應用程式PayMe出現資訊安全漏洞,有用戶綁定的信用卡資料被盜用,甚至帳戶相關的身份證資訊審核亦不嚴謹,用戶稍不注意便容易招至損失。

金融業務向來強調安全系數,但當發展金融科技時忽視這項重要價值,便會大大削弱客戶使用相關科技的意欲。港府推動金融科技時,應向機構提供協助,在不違反《私隱條例》的前提下,加強相關保安設計。解決帳戶保安等疑慮後,包括虛擬銀行等金融科技勢必成為日後的金融業主流,金融和銀行業或因此發生洗牌,傳統銀行若不及時反應,地位岌岌可危。今次傳統銀行被「迫上梁山」,能成為本港金融科技發展的轉機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