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黃金周20年

2018-10-08
 
AAA

QUEUE1.jpg

「十一」黃金周第一天,安排出城的我如臨大敵,提早一個半小時抵達虹橋火車站,準備接受人山人海的洗禮。

提前去車站的決定是在諸多中國朋友的忠告下做出的。出行前一晚參加活動,席間離不開假期如何安排的話題。一聽說我要在10月1日搭火車出遊,而且還沒有提前取票,所有中國朋友都是一臉「祝你好運」的表情。

這不,黃金周才過了兩天,微博上的吐槽模式全面開啟,各種關於黃金周的段子,還有景區爆棚的照片毫無懸念如期而至。一名中國媒體朋友在微信上說:景區不癱瘓,高速不堵車,那才叫新聞!

黃金周在中國猶如一項全民運動,它最初的推出,也像運動一樣被賦予很重要的國家使命。

1999年,中國為了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拉動內需,決定增加法定休假日,並在農曆新年、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拼湊每年三次連續七天的長假,「黃金周」的休假安排應運而生。2007年官方設立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公假,取消五一黃金周,分流出遊的人群。至此,國慶成了農曆新年以外的唯一七天長假。

這項實施20年的全面休假制度,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催生了史無前例的集中旅遊消費模式。中國人在這短短七天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和中國人生活狀態改變的一扇窗口。

1999年至今,黃金周出遊的人數增長近20倍,創造的旅遊收入更是翻了30多倍。瘋狂的假日經濟背後是中國人消費能力的高歌猛進,高速公路堵成「停車場」的境界,也是中國人富裕後,擁車人口爆增、自駕游普及的結果。經濟的提升還進一步改變了中國人的出遊目的地,雖然國內景點依然爆棚,但出境游越來越受歡迎。攜程網早前發佈的預測顯示,今年十一假期,中國出境游旅客將接近700萬人次,報告預言十一正成為全球「黃金周」。

黃金周也成為中國社會的一面「照妖鏡」。全民休假模式每次一開啟,就會曝光一些問題:旅遊景點垃圾如山,遊客破壞景區設施、旅遊商販漫天漲價、交通不堪重負導致事故頻發等等。在出境游的趨勢下,黃金周也成了中國遊客海外旅行負面新聞的高發期,短短一個星期,彷彿要讓你一次過看遍各種各樣的「中國病」。

黃金周如今還是觀察中國與他國關係的一個晴雨表。去年,中韓關係因薩德問題陷入低谷,整個國慶黃金周,赴韓中國遊客寥寥無幾,團體旅客一個都沒有。今年的十一長假正值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有媒體做了統計,今年飛往美國的機票預訂數量同比急劇下滑42%。

當然,透過黃金周,外界也看到中國不少積極的變化,例如各地政府在黃金周期間改善人員引導、分流遊客,發放出行提示、設立遊客投訴渠道等,說明針對全民假期的管理工作正在漸漸成熟,中國的社會治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黃金周首日,虹橋火車站作為上海最大的交通樞紐,各項工作井井有條,還有大量穿紅背心的志願者協助乘客。雖然整個火車站人頭攢動,候車大廳座無虛席,但我的這個黃金周搭火車體驗,並沒有預期中恐怖:入站安檢、窗口取票,前後不到10分鐘,我還有時間到車站內的咖啡座慢慢享用一個早餐。

平心而論,推行20年的黃金周從一個角度看,不停地製造一次次集中出遊的災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在創造一個個中國式的奇蹟。雖然吐槽從未停止,但這種度假模式已經成為每個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類似「混亂式調休讓內分泌混亂」的抱怨聲沒有了,早些年關於黃金周的存廢之辯,特別是用帶薪年假權益取代黃金周的呼聲現在似乎也很少聽見。20年過去,不知道是黃金周的弊端越來越少,還是像很多中國特色的制度一樣,大家習慣了之後,改變的訴求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十一」黃金周的數據雖然讓外界對中國消費回暖有了更大信心,但要形成內循環所需要的內生動力,消費僅僅回彈到疫前的水平恐怕遠遠不夠。

    楊丹旭  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