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順傑:選舉之後 改變之時

2018-11-19
 
AAA

FIGHT1.jpg

雖然距離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投、開票日尚有一周,藍綠白的勢力消長,已可看出輪廓。

從最重要的六個直轄市來看,除非下來七天發生爆炸性事件,民進黨要守住桃園、台中和台南應該不是問題。在首善之都台北,訴諸「抗中保台」的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一直無法開拓票源;強打自己「無趣但會做事」的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雖急起直追,其反對婚姻平權的保守立場卻不得青年歡心;聲稱選情告急的柯文哲儘管人氣不及當年,又一直與綠營眉來眼去,卻仍是中間選民的最大公約數,因此連任在望。

毗鄰台北的新北則勝負明顯。即便沒有對手辯才無礙的口才,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穩紮穩打,警探的忠貞、正義形象深植人心,更獲得國際神探李昌鈺的強力背書。老驥伏櫪的蘇貞昌,這次恐怕會「輸真慘」。

至於選情最詭譎的高雄市,雖然民進黨人士一直嘴硬,聲稱候選人陳其邁仍穩定領先國民黨「賣菜郎」韓國瑜,但依據本報幾次實地走訪,民心思變之強,綠地變藍天似乎已成不可逆之勢。按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守住高雄就沒輸,拿下新北算勝利」的邏輯,綠營此次「期中考」註定一落千丈。

但敗選不意味永遠的頹勢。不論輸贏,此次選舉都為藍綠陣營帶來改變契機。

先說民進黨。這陣子到處賣力輔選的總統蔡英文一直認為,人民對執政黨不滿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改革的速度跟幅度有不同看法」,再加上民進黨未善盡溝通責任導致百姓不理解。不過,縱觀過去兩年的民意調查,真正激起民怨的是蔡政府的改革內容和順序。

民進黨二次上台後,其改革大旗就率先插入各式社會組織之中。不論是鄉鎮市長官派、農田水利會官派,甚至是介入台灣大學校長任命等被視為拔除國民黨社會基層勢力之舉,都可看出蔡政府強化政府對社會控管的企圖心。

再者,民進黨也鉚足全力削弱在野制衡。前民進黨主席、現總統府資政姚嘉文日前與外籍媒體餐敘時就透露,蔡英文一直視國民黨為改革最大的絆腳石,而國民黨之所以還有一席之地,在於用之不盡的黨產。於是乎,不當黨產、促進轉型正義等條例油然而生,讓國民黨斷炊也斷腳筋。

然而,對重視經濟發展的選民而言,這些政治改革從來不是當務之急。儘管蔡政府先後推出新南向政策、前瞻基礎建設以及「5+2」產業創新計劃,更兩次調高基本工資,但成果並非立竿見影。說穿了,民眾過去在馬英九政府時期享受兩岸密集交流的經濟果實,自然在拒絕「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執政下感到水土不服。

當年發明「九二共識」一詞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上周在一場座談會上說,如果民進黨下周選舉失利,代表台灣民心思變,尤其在兩岸關係方面。他認為,民進黨的「自救之道」,在於重新檢討能因應中美變局的新大陸政策,而當中的關鍵第一步,正是先凝聚出黨內新共識。

儘管民進黨這回再次把中國大陸當成選舉的「政治提款機」,指控對岸用「假訊息」干預台灣民主,但事實上,民進黨內不乏務實理性的聲音,面對兩岸僵局,並不願受到意識形態的束縛,反而希望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尋求兩岸關係的突破。只不過,這批務實派能否挺過獨派壓力,促使形成新共識,外界不敢樂觀。

比起民進黨,能在「韓流」效應下得以撥開愁雲慘霧的國民黨,更有改變的急迫性。經過2014年和2016年的慘敗,國民黨理應深刻檢討並切實改進,但至今仍毫無建樹。喜歡韓不等於喜歡藍,不論韓國瑜能否在高雄突圍,國民黨若無法擺脫精英形象,權力若繼續由不甘放手的舊天王把持,兩岸路線若同民進黨一樣無法達成黨內共識,那麼「重返執政」終究只是口號,國民黨也終究不得民心。

蔡英文這兩年常說,改革就是要改掉長久以來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積重已久、難度甚高,因此難免出現陣痛,這是改革的必經之路。喧囂的選戰過後,藍綠的陣痛期才正要開始。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1月13日大選之後,台灣社會恢復平靜,一切生活如常;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自動的接受選舉結果;那些過去的不服輸的躁動已不復見。

    廖書蘭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