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醫生進軍大灣區 人從何來

2019-01-21
吳歷山
香江智匯主席
 
AAA

c2c28893d6ab6c048757b543fc7bfdf8.jpg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規劃綱要即將公布,日前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披露的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令人振奮,香港必須緊抓機遇、貢獻力量並造就自己。張曉明強調在大灣區這個更加廣闊的平台上,港澳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建醫療產業城市群是醫生夢

近年來,香港周邊國家和地區,如南韓、日本、台灣、泰國、新加坡等,各種醫療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各種旅遊保健、美容、醫療、體檢都「撈得」風生水起。雖然香港無論在醫術、醫德、管理、醫學科技和研發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不得不承認在醫療產業的發展上,始終裹足不前、發展緩慢。原因在於土地資源不足,租金人工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香港長期處於醫生供不應求的狀態,連本地的醫療需求都難以滿足,談何服務外人?

然而,大灣區人口是香港十倍,土地是香港50倍,龐大的市場和人力資源,以及深厚的中醫底蘊,假如能配上香港上述的多項優勢,完全可以建設出一個全球任何地方無可比擬的醫療產業城市群。

在這個9+2大灣區可以有港式醫療技術、醫療文化和先進管理的幾十家醫院、上百家美容、保健、養生院,以及更大數量的療養院、安老院應運而生,共同締造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圏」,吸引全國、全球中外人士前來保健身體、治療疾病、享受生命。這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也是香港夢,更是香港醫生之夢。

要實現大灣區醫療產業的夢境,首先必須解決的是人力問題。

醫生這個行業很特別,投身大灣區不能單靠遙控,香港醫生必須落手落腳親自駐守、參與治療和管理。

現在香港有西醫14000人,若公立和私立醫生配合得宜,人力基本持平,儘管香港當局最新公布計劃由今年起每年增加60名醫學生,直至2025年達到每年600名畢業生,但這僅僅夠滿足香港的本地未來發展需要而已。

至於近些年熱議的吸引海外醫生來港有限度註冊行醫,至今只有10名海外醫生參加,吸引力不大是因為合約屆滿要離港,除非參加及格率極低的醫生資格試。數年實踐下來已可證明經有限度註冊來解決人手問題效果極之有限,而關鍵還是醫生資格試難度太高。

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由於歷史原因,市民中有近萬名在內地或英、美、澳、加等國家培養的現成醫生願意回香港行醫,這是香港醫生人力資源中一支龐大的生力軍,但由於過往嚴重的保護主義政策影響,原意為吸納及格醫生為市民服務的「醫生資格試」,成了一頭阻擋現成人才的「攔路虎」和「銅牆鐵壁」。

資料顯示,由1977至2015年的近38年醫生資格試三關的總平均及格率是5.6%,與英美等國對外來醫生資格試約七成及格相比,可謂差天共地。

香港醫生執照試之嚴苛早已聞名全球,經常被以「難比登天」、「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形容之,無形中把大量醫學精英人才拒之門外。

本地醫學生參加統一資格試

不久前,立法會醫學界代表陳沛然議員提議,讓本港兩家醫學院畢業生也參加統一的香港醫生資格試,這是明智和合理的提議,也是消除保護主義指摘的關鍵舉措,因為過往醫療當局維持考試及格率奇低的理由是「香港醫生需確保同一標準」及「與醫學院畢業生看齊」。

但原來,同樣是考題庫之考題,本地生是分5年約10次考試,而外地生卻毫無重點、不分階段,要求一次過考核由基礎至臨床的20多科目、幾十本書的內容,這叫「同一標準」嗎?「魔鬼在細節」莫此為甚!

無可置疑,唯有統一評核才是客觀公正的考試制度,也可以由此釐定出合理的合格標準。相信當香港醫生資格試實行統考後,及格率會得到合理的調整,同時由於考試的合理性、透明度的提升,勢將吸引更多優秀醫學人才積極參加考試,為香港未來醫療事業和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生力量。

筆者主張,在確保香港醫生高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必須保證本地畢業生充分就業,但對外地畢業生的及格率,可以根據當時社會需要做出適當調整,這種醫生來源的途徑,既能節省大量公帑(培養一名醫學生需約600萬元),也是靈活調節香港與未來大灣區發展醫生供求的良好機制。

 

文章原刊於《信報》2019年1月19日,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的第二層醫療(secondary care)或以上的醫療服務以專科服務為主。

    周尚明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