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融入大灣區顯被動 源於不尊重中央治權

2019-03-05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cn1.jpg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月中旬才印發,3月第1天,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已經召開第二次會議,率先公佈八項具體政策,足見中央推動大灣區建設是何等的雷厲風行。觀乎這八項政策,除了「打通物流」一項勉強可算是「雙向」之外,其餘七項都可謂是「單向」的,也就是只是內地開放和便利港人,而不見香港有對等措施向內地開放。港人在內地不足24小時不計入境內工作天數、內地政府補貼所得說差額、大灣區事業單位招聘港澳居民、方便港澳私家車去廣東,等等。其實換個名頭說是中央推出「惠港政策」也不為過。

《規劃綱要》出台半個月,香港輿論的確是對大灣區大吹大擂了一番,但由政府到社會都明顯沒有反應過來,口號喊了一堆,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措施出台。相反廣州、深圳等城市,由研究所到大型基建都已上馬。兩相比較,在大灣區建設這件事上面,香港有沒有一點被架著往前走的意思呢?這固然有特區政府體制、官員老化,效率低下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而言,我覺得還是香港特區一無靈魂、二無權力所決定的。

第一,說香港沒有靈魂當然不是說港人沒有靈魂,而是這個城市要往哪裡走,大家沒有共識。香港回歸前得益於大量外來移民來這塊土地搵食,求發展是大家的共識。但因為歷史原因,香港這塊土地畢竟聚集了許多對中央政府不信任的人,回歸之後,究竟香港要往哪裡走?在這件事上面沒有靈魂。內地一條心視大灣區為發展的大好事,但香港卻有一部分人將之污名化。

內地政府可以開放港澳青年享受各種補貼,香港能否對等,讓大灣區青年來港享受補貼呢?若如此,肯定會有一群人指斥為「賣港」。但禮尚往來啊,人家能給你,你為何不能給別人呢?給補貼也是吸引人才的途徑,否則人才不都北上了?這就是香港的現實,內地是母體,內地對香港沒有心魔,反過來香港部分人卻對內地存有心魔。

第二,香港沒有權力,這裡指的是:中央的全面管治權沒有得到彰顯。回歸20多年,泛民人士一直主導話語權,對「一國兩制」散播一種歪曲的理念,那就是:「港人治港」=中央不得干預。還記得不久前中央就香港民族黨事件叫特首林鄭月娥交報告,馬上就有報章指責中央「公函治港」。其實我們應該毋庸諱言,中央的確是有實質的治港角色,而且這個角色越來越重要。

正面看待中央治港角色

回歸前,英國政府委派港督治港;回歸後,中央政府任命特首治港。但港督的權力遠遠大於特首,遇有港督抓不了主意的事,則直接請示英國政府。回歸前不會有人爭論港督是否應該聽命於英國政府,實質上港督就是英國政府的一員。回歸後問題來了,特首的權力本來已大大小於港督,如果中央對香港沒有權力的話,那麼有很大一部分權力到底哪裡去了?

事實上中央近年有意撥亂反正,包括強調特區的權力是中央授予的,沒有剩餘權力,更有幾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刪掉了「港人治港」字眼,雖然後來又補上,但吳桐山認為這並非錯漏。「港人治港」字眼多年來被人錯誤解讀,那就是認為:只有香港人可以管香港,內地人包括中央都不可過問,這明顯是錯誤的。中央對香港是授權的關係,中央給予港人「高度自治權」,既然是「高度自治」,那當然不是全部的權力,中央在治港上固然是有角色的。

事實上,中央近年已在多個方面實質治港。例如粵港澳大灣區,中央的規劃就成了香港發展的方向,這不是治港是什麼?香港人可以擁有7000萬人的大灣區市場,享受內地的福利,這些獲得就是實質治港。香港未來要租借內地土地來發展、香港要解決新界丁權問題、港幣要與美元脫鈎改為與人民幣掛鈎,凡此種種,難道沒有中央拍板,特區政府可以決定?哪怕追溯到亞洲金融風暴,內地以龐大外匯儲備支持香港打大鱷,這已經是實質對香港產生作用。

「港人治港」被錯誤詮釋

所以,香港一些人還在抗拒中央對香港產生的任何影響力,實在是奇哉怪也。特首的權力如此有限,如果中央不治港,那請問誰在治港?中央開放自由行、鼓勵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成就國際金融中心、讓香港做人民幣離岸中心、作為大灣區一份子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每一步的發展,都是中央的決策,這不是治港是什麼?權力擺在那,不治能行嗎?反過來問,這些大方向的問題,中央不治、特區能治嗎?當年讓香港成為自由港,不也是英國政府的決策嗎?

「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高度自治是尊重香港的歷史,「港人治港」其實是用來修飾高度自治的,自治這兩個字已經包含「港人治港」的含義了。之所以過去不強調治港,更多是說惠港措施,那是顧及部分香港人的感情而已,但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一些人硬要把「港人治港」理解為中央在治港問題上不能有任何角色,那是大錯特錯,必須糾正。只有回到尊重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的軌道上,正確理解中央在治港上的權力和角色,香港才能在大灣區發展的道路上顯得積極有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