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洐:依附類型的分界線

2019-03-15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edd28646-c57c-438c-8b6f-07a332264dc4.jpg

幼兒在面對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時,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反應,原來在於與他們的照顧者的依附類型,而依附類型則是由照顧者給予怎樣的照料有關。上回提及的實驗(相關文章:影響深遠的依附關係),屬於安全依附型的幼兒之中,有60%是來自當時中產家庭。究竟當時的家庭,給予了哪種程度的照顧,才能與幼兒發展出安全而穩定的依附關係?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展出安全型依附的幼兒,他們的照顧者通常能給予充足而且到位的照料,並能滿足嬰兒的需要。幼兒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情感和安全感都被滿足,變得能夠有自信地處理人際關係。母親離開時或許會不安,但當她回來時,他們也會主動歡迎。

shutterstock_756111859.jpg

逃避型依附的幼兒,他們的照顧者被介定為缺乏耐性、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行為、拒絕身體接觸。幼兒得不到安全感上的滿足,對重要的照顧者感到失望。他們會養成只靠自己、不依賴別人的性格,變得不輕易相信別人。母親離開時,他們表面上沒有反應,但不代表他們完全不在意,只是學習了父母親平時的「撲克臉」。加上本身已對母親感到失望,所以就算她回來,亦不會顯得快樂。

發展出反抗型依附的幼兒,他們的照顧者的特徵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如何滿足嬰兒的需要、情緒較不穩定、不一致的行為。照料令嬰兒感到未獲得足夠的重視,變得容易焦慮不安。他們會衍生出慣性討好別人的行為,亦會測試別人對自己的愛,一切一切都是源於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由於個人情緒不穩,所以母親離開和回來時,他們都會變得極度焦躁,且難以平伏。

shutterstock_291637583.jpg

最後,混亂型依附的幼兒的照顧者,所給予的照顧和互動是不穩定的,幼兒或許是從照顧者身上受過驚嚇或暴力對待,令幼兒想要安全感和被滿足的同時,又害怕受到傷害,難以找到一個良好的方式與別人相處。母親離開時,他們不安,但卻不敢追,母親回來時,他們想親近,但又怕受傷,所以經常在兩難中不知所措。

依附理論初期是為了解釋幼童與照顧者的關係,以至他們之後的人際關係發展。在近代的心理學發展中,會被用來解釋成人的戀愛關係,因為同樣牽涉到安全感,以及各自的需要能否被滿足。兒時的成長過程會成為日後的基石,影響深遠。照顧者的行為和態度,從來都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實在是很重要。所以你話,生仔需唔需要考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