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五款遊戲 助辨識幼兒讀寫障礙

2019-03-26
 
AAA

game7.jpg

七巧板大家小時候定必玩過,幾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板,卻可拼湊成上千種的圖形,原來亦與中英文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浸會大學研發一項遊戲,利用七巧板測試幼兒於較早學習階段時,以視覺辨識字形結構的能力,幫助教師及家長更早識別認字能力不足的學童,並提供適當的支援及訓練。

浸大研究團隊指出,雖然幼兒認字能力尚未成熟,但他們其實已在透過觀察周圍環境去接觸文字。而七巧板不止可拼出26個英文字母,亦與中文字形結構有共通之處,可砌出與某些中文字相似的圖案。

 

game8.jpg

 

團隊在2012-13年,邀請102位4至5歲的幼稚園學生進行測試,讓他們進行5項七巧板遊戲,包括:

1. 限時將圖案分類,測試兒童手眼協調速度

game3.jpg

 

2. 即時以七巧板拼圖對照及模擬字形

game1.jpg

 

3. 讓兒童先看4秒拼圖,再憑記憶砌出一樣的圖形

game3.jpg

 

4. 用紙筆描繪七巧板拼圖

game6.jpg

 

5. 辨識七巧板拼圖正在模擬哪些實物

game5.jpg

 

結果發現,學童在七巧板遊戲中所得的分數越高,老師對學生學習行為評分等亦越高。其中又以「描繪七巧板拼圖」最能評估幼兒的中英文閱讀,以及字形結構的能力。

製作記錄手冊追蹤學童表現

領導是次研究的浸大教育學系副教授黃緯立表示,現時一般香港學童要在6歲接受詳細專業評估,才可以排除部分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但利用七巧板遊戲,家長及教師便可在學童未正式學習認字及寫字前,了解他們早期的文字學習能力,提早讓他們接受專業支援。

他建議老師和家長讓小朋友玩七巧板遊戲時,製作記錄手冊,追蹤學童的表現,亦毋須局限於以上5款遊戲,可以設計一些新的遊戲,若小朋友遊戲時遇上困難,亦可調整深淺程度,「唔好著重『做到』『做唔到』,係一個引導式嘅概念。」提醒家長及小朋友都毋須對遊戲結果過分緊張。

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首席講師鄭穎怡亦補充,一些小朋友對學習中英文十分抗拒,團隊設計遊戲的宗旨,是利用七巧板讓幼兒了解文字結構,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配搭故事書「邊睇邊玩」

教大心理學系博士研究生鍾曼姿表示,小朋友一般喜歡比較故事性的遊戲,建議家長老師不妨與小朋友邊讀故事書邊玩七巧板,讓他們拼砌書中的角色、景物,令遊戲更加吸引。

團隊計劃與社福機構及幼稚園合作推廣遊戲,讓更多學童得到初步識字能力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