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港商宜積極開拓東盟市場

2019-04-05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ASEAN1.jpg

過去10年,東盟發展迅速,已成為具備經濟實力的地區。去年東盟十國的區內生產總值(GDP)合計高達2.76萬億美元(約21.5億港元),實質增長為5.2%,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內部需求強勁以及出口復甦均有助推動GDP上升。亞洲開發銀行更預期,未來東盟經濟年均增長將高達5%,至2030年將成為第四大經濟體。自2009年以來,中國內地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隨著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的對外貿易及投資需求繼續迅速發展,香港作為內地及東盟之間的商貿平台,從中受惠不少,香港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將迎來廣闊的前景。

根據商經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首10個月,香港與東盟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8876億港元,按年增長16%,明顯較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為高。當中,香港輸往東盟的出口則按年增長8%至2527億元,同期,香港從東盟的進口總值為6350億元,按年上升19%。另一方面,東盟企業在港設立據點的數目已連升9年,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香港有599家東盟企業,其中61家在本港設立地區總部、144家設立地區辦事處、394家設立本地辦事處,佔本港外國公司總數約6.8%,上述數據均反映越來越多東盟企業利用香港作為與國際及中國市場接軌的商貿平台。而憑藉香港在多種專業服務,包括:金融、法律、會計、商業諮詢等,都擁有競爭優勢,這些條件將促使香港成為東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理想跳板。

根據《2018年東盟投資報告》(ASEAN Investment Report 2018),香港是東盟的第六大直接投資來源地,2010年至2017年累計投放約462億美元。從東盟成員國公布的數據可見,2018年香港對東盟直接投資勢頭有增無減,例如:2018年首9個月香港投資馬來西亞的資金流量按年上升10%;期內,香港對印尼的實際投資金額亦按年增長20%。隨着東盟成員國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加上經濟增長前景穩定,預期企業開拓東盟市場的意願將會進一步提升,這將有助促進香港與東盟的投資合作。

香港與東盟在2017年 11月12日達成《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而該協定最早於今年正式生效。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指出,這份協定將刺激兩地貿易、投資增長,和增強連通性,「香港與東盟的關係,從來沒有今天那麼好和充滿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與東盟成為自貿協定夥伴後,雙方已啟動了一連串高層次交流與推廣活動,包括:特區政府將於今年在泰國曼谷成立經濟貿易辦事處,作為香港在東盟地區的第三個經貿辦。而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政府亦推出應對措施,支援企業和中小企發展東盟市場,包括: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 再注資10億元;以及將專項基金下每個企業的資助上限提高至三百萬元。

最近,發達經濟體如美國及歐洲在環球貿易及投資需求上已出現增長放緩。然而,內地、東盟及香港在內部消費及投資需求方面依然穩妥,預期香港與東盟的經貿活動仍然可望錄得增長。展望未來,新協定不但有助企業減低貿易成本、改善市場准入條件及加強投資保障,而且有利香港與東盟雙方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促進貿易及投資進一步增加,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