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 Whatever it takes

2019-04-25
 
AAA

_2019042413272715103.jpg

《Avengers: Endgame》未開映已盡破預售紀錄,單是全美之預售金額估計達6億美元,而中國之預售票房,亦已超過6億人民幣,果然是未出發先興奮,所以有分析認為,《Avengers: Endgame》最終全球的票房將高達60億美元,因此不少人以「十年」去形容Marvel Studios在《Avengers: Endgame》取得的成功。

可是,Marvel真的是十年才磨出一劍?由2008年《Iron Man》公映開始,連同上映的《Avengers: Endgame》,Marvel合共出品了22部的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MCU)電影,不計《Avengers: Endgame》預售票房的金額,其餘21部電影在全球合共取得超過183億美元的票房,由此可見,《Avengers: Endgame》只是Marvel過去10年磨出的其中一把劍,因為Marvel已在過去10年多,磨出了合共22把令不少電影人「眼紅」的寶劍,同時每把寶劍平均價值超過8億美元。

不過,Marvel的成功是否僥倖?首先,Marvel的電影其實只是以美國動漫的角色作為藍本,但劇情早已是重新獨立製作,同時加入了不少商業、對現今社會一些反思的元素,而且Marvel更將不少荷里活英雄片經常出現的大美國主義抹去,並加入不同種族、膚色之角色在MCU電影系列內,其中《Black Panther》便取得相當巨大的成功。而且,Marvel亦不會滿足於眼前的成功,亦不會過度消費Iron Man、Captain America等角色,所以Ant Man、Dr. Strange、Captain Marvel亦陸續出現。由此可見MCU系列電影,絕對是經過精心計算,甚至是「電影經濟學」的一個極佳教材,同時相信未來5至10年,MCU電影系列應該仍然可以影響全球電影市場的發展。

可是,令人唏噓的是2008年《Iron Man》打開MCU電影系列成功之門的背景,乃是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年,當Marvel為全球電影市場帶來新的局面,重新打造英雄電影之際,全球金融市場在金融海嘯後,又有沒有真正的英雄聯盟出現過?至少在聯儲局推出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後,現在聯儲局似乎為如果從QE全身而退而感煩惱,同時全球企業的債務問題亦沒有因為金融海嘯而汲取教訓,反而全球75%的經濟體系正面對債務水平過高的問題,同時全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令地緣政治變得嚴峻,所以當電影業有Avengers創造神話之時,全球經濟及金融體系其實亦需要Avengers的打救。

只是正如《Avengers: Endgame》的預告片所言,「Some people move on, but not us.」,然後是「It’s not about how much we lost, it’s about how much we have left.」,最後就是「We have a chance to take it all back. Whatever it takes.」但環顧全球,有多少人會不接受現實、不計較損失、不畏懼去改革全球金融市場,為Main Street出力向Wall Street討回公道及損失?大概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出現Avengers,所以Main Street的群眾只能在電影中繼續追尋他們的Iron Man、Captain America、Black Widow等不太現實的英雄人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