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訂居住面積下限?好比禁售榴槤!

2019-05-03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house1.jpg

香港居住環境愈來愈擠,乃繁華背後不能忽略之痛處。有調查指,多達94%受訪者認為應訂立基本居住標準,包括排水系統、衛生設備等等必須達標,這誠是一個眾所認同的方向;然而,要為居住面積劃出下限?則恐好心做壞事。

必先釐清,劏房縱然萬般不好,但無可否定的是,這解決了不少市民住屋需要,否則的話,也不會有數以萬計家庭棲於劏房,當中且包括尋求獨立市區生活空間的青年。無疑,這是一個市場結果,消費者皆用腳步及金錢,為劏房投下支持一票。「豪宅化」新盤的日益「劏房化」,其實亦為一個市場結果,證明同類單位備受青睞。

上述調查訪問了約1000名市民,當中有近兩成是劏房戶;換言之,其餘八成受訪者均非劏房住客,因此亦非劏房市場的受眾,故此,他們眼裡或僅看到劏房的壞,而未切身體會到劏房的好。情況就如,有人認為榴槤香、有人認為榴槤臭;難道因為較多人認為榴槤臭,就抹殺了它的市場價值、就剝奪了它的存在可能?禁售榴槤與禁住劏房,兩者實無分別可言。有曰「夏蟲不可語冰」,隨街問一個人劏房好不好,正常當然會答不好;可是,若問劏房戶應否全面取締劏房?答案則恐不一樣。

的確,市場重在多元,多元源於自由。設立面積下限之類,正正是橫加「有形之手」扼殺自由,不排除會造成市場失衡,繼而無法好好回應消費者的需要。劏房乃是「將價就貨」的產物,透過減少面積來讓市民易於負擔。比喻言之,相信無人反對家裡的床愈大愈好;但如果床大到放不入屋,試問這張床又有何用?屋不是無限大,劏房戶的購買力更非無限大,劏房就是市場因應購買力等實際狀況而度身設計出來。事實上,壓抑小型單位的供應、增建更多中型和大型單位,難道這才切合香港目下的供求關係?會不會反過來令中型和大型單位供過於求、小型單位求過於供?換言之,即最終只會令劏房住戶蒙受損失?市場的「無形之手」才是理順供求的最佳出路,而市場亦比民調之類更加了解消費者需要。

話雖如此,筆者並非全盤否定所有基本居住標準;當中,便理該包括獨立租約、確保住所符合防火等建築物條例,即使可能推高成本亦屬必要。因為,香港既不可能亦不應該,淪落至出現第三世界般的貧民窟。但須強調,凡此種種旨在保障「最基本」的住屋要素;至於居住面積呢?則不屬「最基本」之列。當然,如果單位小至一個人都容不下,肯定難言「最基本」;但問題是,倘真如此,這種單位會受市場追捧嗎?它必然會被市場唾棄及淘汰。似日本的「太空艙」酒店,誰又否定它的存在價值?至於獨立廁所、獨立廚房,實也不屬「最基本」居住標準;畢竟,宿舍之類的共享廁廚就從沒遭遇甚麼非議聲音,也莫說現在新興的「共享住家」亦多共享廁廚。始終,辦法總比困難多,就如今日不少住宅均沒洗衣機了,意味原本好些被視為「最基本」的東西其實並不那麼必需。

說到底,由市場主導理順供求,政府則作最基本的監管,才最最能夠靈活滿足消費者需要。過度的干預,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對消費者弊大於利。事實上,與其橫加供應限制,不如想方設法增加供應,這才是提高港人人均居住面積的治本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