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幾個謬誤

2019-05-15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fight1.jpg

中美貿易談判面臨破局,美國已宣佈向總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徵關稅,稅率由原來的10%上調至25%,即已加徵關稅的中國貨品總值2,500億美元。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稱將會為餘下的3,25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亦鐵定於6月1日起,將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之美國產品,分別再加徵5%、10%、20%及25%不等的關稅。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的行動雖然已升級,但中國反擊後,美方亦沒有作出進一步的報復,兩國的加稅時間表,不若而同的「留白」,即中美雙方尚有兩至三個星期的時間磋商,暫時還未算是正式全面開戰。

由於中美貿易談判至今已有超過一年,坊間的討論不再激烈。普遍人於去年初都誤判,以為貿易戰不過是美國總統的一道晃子,不過是想拿好處而已;美國奉行自由貿易多年,又豈會真的「開倒車」?可是,當美國的利益受損或想盡贏的大前提下,又怎會不「開倒車」呢?美國策動貿易戰的其中一個目的,正是要透過定立一些對美國更有利的貿易條款,在一定程度上重建國內的製造業,改善自身「產業空洞化」的現象,並為不同階層的美國市民創造就業機會。在這大前提下,貿易戰絕不是特朗普的個人行為,而是美國中長遠的國策之一。

唯一教人感到意外的是,美國在堅持了一年多的談判後,居然仍向中國加徵關稅,擺出一副至死不休的態度,似乎在貿易條款上要盡贏,絕無半點迴轉餘地。中美貿易戰的走向變幻莫測,眾說紛云,暫時難以下定論。儘管如此,筆者亦疏理了一些坊間之討論,並點出了當中的幾個技術性謬誤,以供讀者參考。

中方的反制貨品金額不對等?

有人認為,這次美方的徵稅貨品達2,000億美元,中方的反擊不過是600億美元,兩者的徵稅金額並不對等。也有人嘲笑中方,認為徵稅的美國貨品屬低端產品,不過是象徵式,對美方影響不大云云。其實,情況並非這般簡單,請參閱下圖:

gr1.JPG

來源:網上資料

簡單來說,在中國對美國存有大規模的貿易順差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徵稅的貨品金額,肯定遠不及美國多,金額上根本不可能對等。中方在貿易戰上一直保持克制,表明「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因此,中方每次宣佈的反制措施,都是符合禮節。去年,美方向中方的500億美元貨品徵稅時,中方亦向相同等值的美國貨品徵稅。但當美方再加碼2,000億美元時 (即一共2,500億美元),中方的「加碼報復」,亦只在600億元左右 (即一共1,100億美元)。這是因為美方向中方的出口,就只有約1,200億美元而已。此外,總值600億美元的貨品,合計有5,140項,現時有2,493項加徵25%關稅的,包括蜂蜜、酒類、果汁、成衣和鞋類等等。美國總統特朗普亦宣布向美農撥款約120億美元作為對行業的援助,亦可從側面看清,中方的反制措施絕非象徵式的報復。

有趣的是,中美貿易戰下,201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反而大增17.2%,順差亦創新高。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在貿易戰下「搶出口」所致。在某程度上,我們亦可見到中國出口商的靈活機變。而且,中國貨品在被美國加徵10%的情況下,仍能獲得雙位數的增長,亦可清楚得知,中國貨品的競爭力強勁,不是一味靠低價。就算美方再增加稅款,中國政府亦可透過退稅補貼及援助等支持出口商,亦可牽頭尋找美國以外的商機,絕不是坐以待斃的局面。

中方在貿易戰上的反制是否奏效?

中方在貿易戰上的反制又是否奏效呢?過去一年多來,不少人認為中方針對美國的農產品,是直接威脅特朗普的票倉,是為「捉蛇捉七寸」云云,到底事實又是否如此呢?如果我們審視一下宏觀的數據,情況又不是這麼樂觀。以下是2018年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分析 (以美元為單位):

gr2.JPG

來源:網上資料

以上可見,美國的貿赤來源,有近半來自中國。美國的整體入口,則有超過20%來自中國。但反過來說,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亦不過是1,200億美元,佔美國整體出口的7.2%左右。簡單來說,就算中國全面向美方開戰,並向其貨品大幅徵加關稅,對其衝擊亦未必是無法承受。

此外,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貨品,亦非真正的進入中國市場。如晶片及電子產品等,中國不過是加工安裝,然後再出口。如中國大幅度向這些產品徵稅,亦只會反過來影響自身的製造業。

至於農產品方面,美國總統暫時以補貼來支持美農。長遠來說,政府亦可為美農尋求新買家及轉型,亦可鼓勵商人輸出農業及耕種技術,甚至收購美國以外的農地。美國制裁中國,中方總有應對之方。但反過來說,中方的反制,美方亦可有解決的辦法;情況不見得是一面倒的。

加徵關稅會使美國產生嚴重通脹?

有評論認為,美方向中國的2,500億美元之貨品加徵關稅,會導致美方通脹,並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可是,在一般情況下,中國進口美國的貨品,或需要加工,就算是「製成品」,也要通過批發商和零售商等等,在供應線上仍有不少「中間人」,就算25%的關稅全數由美國消費者承擔,亦不會引至25%的通脹。

例如,在消費者手上一件100元的貨品,假設美國商人 (包括零售商及所有中間人),以30元購買回來。30元的25%,亦不過是7.5元左右,即7.5%左右。此外,粗略一算,中國被徵稅的貨品,總值約2,500億美元,佔美國整體進口約9.8%。那麼,美方向中國徵收25%關稅的結果,就不過是會使整體通脹增加約0.74% (7.5% x 9.8%)。據美國經濟學家的分析,預計增加關稅對通脹的影響,亦不過是0.2%左右。

或許以上的估算過於表面,還沒有考慮到實體經濟一環扣一環的微妙關係。但加徵關稅的對終端顧客的影響,肯定不會是天文數字。就算中國出口商可把關稅轉嫁給美國,最多會為部份美商造成一些困擾,並不會對普遍美國市民構成太大的影響。

拋售美債是否有用?

一直以來,坊間有不少學者及時評人都曾建議中國政府拋售美債。可是,想深一層,以短期的情況來說,這講法只能在理論層面探討,在實際操作上暫時仍不大可能。其一、純以政府層面來說,中國政府手上的美債最多,佔所有外國政府持有量的20%左右,但如把所有美國本土及國際投資者計算在內的話,中國政府手上的債券,亦不過是佔整體的5%至6%左右。

如果中國在短時間內拋售手上的美債,或許會對市場造成一點衝擊,但以5%至6%的水平來說,還不算是致命,最終應該可以被投資者吸納。美聯儲亦可開動印刷機付鈔,稍後才逐步放售,以避免一次性的衝擊。

除非中國政府可聯合其他政府一同行動,並在市場上做成「蝴蝶效應」,促使國際投資者恐慌性拋售美債,否則中國政府手上的美債,還不足以動搖「美元霸權」體系。而且,美債若有什麼大問題,亦直接衝擊中國及全球經濟的穩定。這種「雙輸」的做法,並不可取。

此外,在實際操作上,中國政府就算想拋售美債,也要通過美國把控的渠道。而且,任何「惡意沽空」的行為,在美國即屬違法。在實際操作上,拋售美債也不是這般容易。

中國應該以什麼態度去面對美方的挑釁?

筆者提出以上的謬誤,並非一面倒的支持中方或美方。而是,我們需要清楚知道實際操作上,到麼是怎麼的一回事。仇中反共的人,盲目接受西方傳媒的訊息,認為中方「十惡不赦」,並認為美國佔盡上風。反過來說,親中人士則對中國的情況過份樂觀。雙方都未必能百分百掌握到事實之本質。

美國策動貿易戰,明顯是要重寫對己有利的貿易條款、一定程度上重建部份製造業,改善國內產業空洞化及就業問題。此外,就是透過這一場戰役遏止競爭對手的發展,為「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打下穩定的基礎。在這大前提下,美方向中方「獅子大開口」,實在情理之中。

那麼,中國政府應該怎樣面對美方的挑釁?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在貿易談判上,一直保持克制及理智。如果美國的要求已逾越中國的底線,例如是要求中國明確的放棄「中國製造2025」,中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就只能準備全面開戰。

當然,筆者對中美貿易戰的情況仍感樂觀。中國政府的反制措施,總會對美國商家造成打擊。美國政府向中國產品大幅徵稅,仍會對美國本土經濟有所影響。一直以來,中國為美國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兩國企業的供應鏈千絲萬縷,也不可能立時分道揚鑣。貿易談判破裂,亦肯定會衝擊兩國的股市,並造成嚴重的損失。美國作為「世界一哥」,可以對付中國的招數仍有很多,實不必使出「損人而不利己」的手段。

在長遠來說,中美兩國的深層次矛盾無法解決,「中美共同體」始終有機會「解散」。但在短期來說,兩國實沒有必要在人前反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