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認清中美關係性質的嬗變

2019-05-20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19-05-20 at 18.24.07 (1).jpg

這段時間,中美貿易爭端佔據了幾乎所有主流報章的版面,社交媒體的熱議更是鋪天蓋地。繼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星期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列入管制黑名單之後,最新的發展,是谷歌根據此禁令停止與華為合作。此舉使華為手機無法再使用Google Play、YouTube、Gmail等服務。

按這個態勢發展下去,中美科技脫鉤的可能性凸顯,不確定性陡增。對北京來說,如何與華盛頓角力,又避免事態失控,雙方能相向而行,端看國之決策者智慧。

筆者一直有個看法,中美之間的競爭,遠非「貿易摩擦」那麼簡單。去年五月初,全國人民沉浸在「黃金週」歡樂之日,正是挾主導美國經濟「四大天王」東來的談判代表團抵北京過招並鳴金休兵之時。筆者以「中美貿易戰打什麼?打的是未來!」為題發表評論。這裏所指的未來屬於戰略層面,關乎中美兩強「誰主沉浮」的世界格局。

中美.jpg

回溯去年五月至今的形勢,中國各「有關部門」,都有輕判、誤判之嫌。記得當時官媒普遍報導「在某些領域達成共識,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外媒的表達多用China-US trade talks end with big differences,也就是說存在重大分歧。

從改革開放或者從中國加入WTO開始算起,中美關係的實質,早就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輿論戰,而有更深層次的理由,包括國際舞台上的多邊關係、軍事和地緣政治。

伴隨着中國崛起,美國精英階層內心深處一直存在「中國焦慮」(China Shock),不僅擔心中國經濟的規模,還擔心其速度。換句話說,中國在國際舞台不知不覺之間從旁觀者、參與者,轉換成領跑者的角色。這讓習慣了「獨步全球」的美帝感到害怕,覺得這是在「養虎為患」,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戰後是美國實力最強之時。經濟上,它的GDP佔到全球GDP的50%;軍事上,它不僅軍事力量最強大,在政治上的道德感召力、文化上的軟實力都是公認的老大。換言之,整個世界秩序就是美國人設計的,幾個主要大國雖然有份加入「董事會」,但山姆大叔「定於一尊」。

特朗普2.jpg

據聞,特朗普和他的智囊班子,認為與中國打貿易戰打晚了。美日貿易戰爆發在日本GDP水平從美國的30%暴漲至60%的時間節點,而現時中國GDP水平已逾美國的60%。2018年中國GDP達到差不多12萬億多美元,美國是20萬億,在當今全球主要國家當中,超過10萬億GDP的國家只有兩家,就是中美兩強。冷戰時期跟美國抗衡、中國尊稱為「老大哥」的蘇聯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今天的俄羅斯,GDP體量相當於廣東的珠三角。

中國官方和智庫,長期以來抱着「貿易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的觀點,以為只要美國嚷嚷貿易赤字,多買點美國貨比如給波音飛機下幾十架訂單就擺平了,所以中美「鬥而不破」之說大有市場。其實,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驟變,中美之間過去數十年以「合作為主」格局,已經演變成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戰略競爭。這種競爭的影響會波及到各個方面,而且可能全面升級。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c3a6769492629a9ad3d1af4cedb74d02.jpg

一路走來,中國數量龐大的所謂專家們,除了對形勢的誤判、輕判,對特朗普本人也是嚴重低估。許多人認為商人嘛「無利不起早」,給他一點甜頭一些面子,比如在紫禁城超高規格接待,或給他派一個採購意向大禮包就萬事大吉了。筆者斗膽認為,特朗普上台之初,能夠預測這位「不靠譜」甚至是瘋子的美國總統如此深刻地改變中美關係的專家,不是沒有,也是鳳毛麟角。

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和人文價值觀的種種不同,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確有很大的認知差距(perception gap)。中美之間的貿易乃至綜合國力,已經從量變來到質變的臨界點。認清楚這個客觀事實,避免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都非常重要。畢竟,零和博弈不符合兩國利益,亦非世界之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