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隆:國家不乏好故事,誰來講?誰來聽?

2019-05-23
吳志隆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AAA

takj1.jpg

昨日(22日)代表「就是敢言」出席一個有關大灣區發展的論壇,不少與談者都同意,大灣區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是香港青年的黃金機會,有很多值得公諸香港社會的好故事。但近期本港多個針對大灣區的民意調查紛紛顯示,香港青年對大灣區並不熱衷,甚至知之甚少。難道我們僅僅將此歸咎於「逢中必反」的香港意識形態?!

非也!非也!

目睹國家的快速發展與變革,筆者不懷疑國家有很多的好故事可以向香港,向台灣,向世界分享。但已回歸20多年的香港來說,社會仍有不少人依然存在對國家的強烈偏見,這樣的現實只能說明一直以來在香港有關國家故事的傳播長期出現問題,導致了累積傳播效果出現偏差。若深究其原因,這當是個傳播學與政治學的課題,但筆者僅藉此文討論其中一個核心因素:「講故事的人」(Sender)及「接收者/受眾」(Receiver),這是傳播學理論的基礎元素。

大灣區有故事,國家也有故事,但是,誰來講故事?又是誰想聽故事?

我城中不乏躍躍欲試想「講故事的人」,可有想過?有故事,你要說給誰聽?這也許是每個想要公開表達意見的人,應該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香港「冇嘢撈」,北上一定「有嘢撈」?

筆者專門瀏覽了近期一堆企圖講好國家故事的文章,深信「無視真受眾」就是中央聲音在港傳播不暢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就在近日,有人在媒體刊文表態,認為港青應支持國安立法,內容將中聯辦王志民主任就此話題的講稿點列出來,便成一稿,看完一千多字,不見一個字說出作者自己的立場,此文的受眾是誰?你懂的!

又如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粵港澳大灣區。不少政府官員及意見領袖,動輒高呼「香港最後機會」、「北上商機無限」、「香港冇嘢撈」、「青年一定要北上」,殊不知,所謂大灣區,香港就在大灣區之內,如果在香港「冇嘢撈」,難道北上廣深九市就一定「有嘢撈」?這些文章到底誰會看得歡天喜地?我不懂,但一定不是普羅香港市民。

你了解「接收者」嗎?

筆者從傳播學的基礎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傳播的過程(Communication Process)包括:傳播者(Sender)→製碼(Encoding)→訊息(Message)→渠道(Channel)→接收者(Receiver)→解碼(Decoding)→回饋(Feedback),這中間還很可能會有雜音(Noise)干擾。

要做到有效傳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也就是傳播者所想傳播的訊息,能準確到達接收者並被受傳者接收和理解,從而達到正面改變受眾態度的效果。

要達到有效傳播,清楚了解「接收者」是個關鍵因素,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與喜歡的方式來說故事,僅僅把信息傳達出去並不能保證有效傳播。正如在靶場上若不瞄準圈圈便開槍,那只會浪費子彈。

記得以前在通訊社從事涉台新聞工作期間,前輩經常提點說,我們在處理涉台新聞時,一定要思考怎樣做到「入島、入腦、入心」。也就是說,如何讓稿件出現在台灣的媒體版面上(入島),如何吸引台灣讀者閱讀你的新聞稿件(入腦),如何讓閱讀過你的稿件的台灣人,改變對大陸的看法(入心)。香港雖已回歸22年,香港也以言論自由見稱,國家的聲音在香港自然已登堂入室,但如何「入腦」、「入心」,這是「講故事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國家不乏好故事,只是,你要說給誰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拿着內地官媒的評論文章,或者港府官方回應的片言隻語,進行所謂的「解讀」,近年來已成了香港政論界的一種風潮。可是讀者若曾看過原文或官方的整篇回應,便會發現有些人不過是透過斷章取義,大玩穿鑿附會。

    陳凱文  20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