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傑:基因與環境,哪個較有影響力?

2019-05-29
葉俊傑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講師
 
AAA

有人說,基因就像人的命運不能改變,那麼是否人生下來就得聽天由命?到底環境及個人努力是否能改變命運? 

gene1.jpg

坊間常言「一代不如一代」,但若論智力,科學家James Flynn可以為大家平反。他從1987年開始收集各國數十年內的智力測試數據,並於1999年完成報告,他發現從1940年到1990年間,人類的智力平均數每年增加約兩個智商值(IQ point)。

James Flynn認為,人類整體的智力提升不可能是由基因改變而成,因一般由基因突變而促成的進化需時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他認為智力提升的原因必來自環境,例如較好的生活環境、營養、較佳的教育資源及形形色色的電子媒介等,都會不斷地刺激大腦並加速其發展,繼而令整體的智力上升。

那麼,究竟基因與環境哪那一方面的影響力較大呢?在經過多年的討論後,遺傳學家對基因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歸納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原來一個人的品格、人際關係、伴侶的選擇及學業成就等,不單受環境因素所左右,原來我們的某些基因也會對這些行為作出影響。

讓孩子愉快成長的重要

我們的童年是否過得愉快、成長階段中的友儕及親子關係、成年後所受的生活壓力等,也會影響某些基因的活動。例如某些人的血清素轉運體基因(5-HTTLPR)的啟動因子區域(Promoter Region)較短,而這些人如曾經於幼年時被虐待過,那麼體內協助穩定情緒及減輕焦慮的血清素數量便會減低,這令人產生如焦慮、抑鬱等情緒病。

另外,若小童的X染色體上的單胺氧化酶A基因(MAOA)的啟動因子區域有功能上的缺失,就會有機會因童年的成長問題而導致行為出現偏差,並可能與成年後的酗酒及攻擊性行為有關。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基因與環境兩者皆是缺一不可的。即是說,如基因有某程度上的缺失,而孩子成長得愉快,那麼情緒及行為上出現問題的機會較低,這亦解釋了為何讓孩子愉快成長是那麼的重要。

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或形容他們的可塑性極高,父母的角色定位不應只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規劃孩子的人生,而是應該伴隨孩子的成長,觀察他們的能力及性格上的發展,再作出適當的培育。

藉著了解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可以讓我們防範一些對人類有潛在風險的環境因素,例如過大的壓力及童年成長的質素等等;另一方面,亦可透過檢測孩子的基因,而得知他們可能會受某些環境因素影響,而導致不可逆轉的疾病,例如精神及情緒等問題等。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提供多項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物科技、藥劑科學、配藥學、醫療保健、化驗科學、生物醫學、食品科技及安全、應用營養學、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等,以配合社會需要和行業趨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