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進一步吸引海外醫生 紓醫療人手不足之壓

2019-05-30
馬逢國
立法會議員 (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
 
AAA

doctor1.jpg

香港公立醫院醫生人手短缺,不單未能滿足市民的醫療需要,也令醫生的工作壓力大增。雖然,醫務委員會最近通過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方案,但外界預期,豁免實習能吸引到的海外醫生數目有限。反之,海外醫生需通過執業試的關卡,似乎更為關鍵。

在1996年9月前,指定英聯邦國家的海外受訓醫生,其實可以在香港免試執業。據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顯示,單在1990年至1995年間,香港每年平均引入200名醫生,他們佔2018年年底整體醫生的16%。但自政策收緊後,過去22年只有457名海外醫生獲准在香港執業,僅佔2018年底香港整體醫生供應的3%。 

根據食衛局的統計數字,2018年香港每千名人口的醫生比例只有2.0,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更佔整體不足一半,卻要提供約九成的住院服務。相對而言,在2015年,每千名人口的醫生比例在英國便有3.7,美國3.3,新加坡3.0、韓國2.6,均高於香港。而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海外受訓醫生平均佔經合組織整體醫生人數約17%,部分成員國的海外受訓醫生比例甚至更高,例如新西蘭佔42%、澳洲佔33%及英國佔28%,可見香港絕對有條件放寬海外受訓醫生在本地執業,以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

當然,引入海外醫生應以不降低本地醫療服務質素為原則,關鍵在於,現時的醫生執業試是否唯一可行的把關方法?以新加坡為例,選定醫學院的海外受訓醫生能以「海外受訓醫生計劃」或「有條件註冊計劃」到當地工作,前者要在公立醫院服務2至4年通過監督期,後者申請門檻非常高,亦要通過實習認證。結果顯示,在認可醫學院在醫療培訓的認證,以及監督期或實習認證的質素保證,新加圾即使缺乏執業試把關,依然有效維持醫療服務質素。

要增加本港醫療體系尤其是公營醫院的醫生人手,醫院管理、工作環境、待遇等因素環環相扣,應同時研究改善。不過,人力需求始終是一個供求問題。按食衛局的推算,到2020年醫生不足達500人,至2030年情況更會加倍。故此,除了減少人力流失外,增加人才供應是必須的。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固然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但短期而言,在不降低本地醫療服務質素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引入海外受訓醫生的機制,增加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以解眼前之急,實不得不認真考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於引入非本地醫生,提出反對的都是本地的醫生團體為主。香港社會要盡快尋找突破口,打破本地醫護這一固化的壟斷性集體,不要讓香港市民被本地醫護給綁架。

    承言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