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未來幼兒教育應着重體驗和興趣

2019-06-24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kid1.jpg

世界上第一間幼稚園於1837年成立,英文字kindergarten的出現是指兒童(kinder)的花園(garten),意旨讓幼童從遊戲中學習。

香港幼兒教育由學前準備 邁向回應社會趨勢

香港第一間幼稚園在1894年成立。由此開始,香港幼稚園教育一向被視為學前教育,家長寄望幼稚園能為學前兒童在小學階段前打好相當學術基礎。五十年代幼稚園以《中華幼稚識字課本》教授詞彙,當年教育署的課程指引,要求幼稚園學生於兩年內認識一百個生字。

香港正式的《幼稚園課程指引》於1984年推出,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正確態度,在德智體群美得到全方面發展。此目標沿用至今,但幼稚園課程教學範疇主要改變有二:一是從「學科為本」到「兒童為本」,二是由「多學科」到「跨學科」。

展望將來,「生態整合」的課程取向可能是幼兒教育發展方向之一,強調學生學習與社會緊緊扣連,將社會發展對幼兒的影響與課程有機結合。例如在香港,電子教學不單已成趨勢,甚至嬰兒也成為機不離手的低頭族。幼稚園課程和教學便需要回應這趨勢。電子產品普及化是雙面刃,幼稚園課程如能做到「生態整合」,則能有效在兒童學習階段灌輸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亦能將電子教學的效能最大化。

消除學科局限 活動學習提高興趣和效能

以往的「多學科設計」模式將中小學教學模式照辦煮碗,只不過在幼稚園階段教授較淺的學術、語文、數學知識。但當課程指導原則改為以「學生為本」,教育界提倡將課程內容從書本知識逐漸邁進成「跨學科設計」,即透過活動學習圍繞主題的知識,不再局限於單一學科,學習亦變得有趣。

下一個趨勢是如何由「跨學科設計」推動至「超學科設計」,即所有知識不再有分野,相反教與學是鼓勵學生培養解難和溝通能力的過程,目的令小孩成為自主學習者。筆者記得在幼稚園時,有教學活動是跟隨老師到超級市場買零食,我們要按照自己手上被分配到的金錢挑選零食,然後到收銀處正確地完成付款和找贖,才算完成。

經過這次的購物學習體驗,小孩便獲得了超出學科限制但非常可貴的技能和反思,因為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例如當小朋友不夠高時學習請求其他人協助,體驗互相幫助及如何有禮貌地提出要求;在收銀處不懂加減數,收銀員教導學生分辨不同硬幣面值和基本的付款程序;在有限的預算中未能滿足所有慾望而要作出取捨,小孩學會了財務管理的最基本概念,如何限制自己慾望,如何做出選擇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等。這些學習體驗不是數學書或在課室內可以做到,接觸外面世界更能刺激小孩對現象和道理的反思和吸收。

幼兒教育影響尤深,每個學生潛能有所不同,亦無一種教育制度放諸四海而皆準。教育從來是一場實驗,希望我們的幼兒教育能夠繼續勇敢前行,開拓更多可能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