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政治局會議如何討論修例風暴?

2019-06-27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cn1.jpg

資料圖片/ 新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4日召開會議,這是香港因為修改《逃犯條例》而引發大風暴之後,中共最高決策層首次碰頭。新華社的報道稱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和《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但也留了一個尾巴——「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令人聯想到香港這場大風暴極有可能正是「其他事項」之一。

毋庸諱言,這是香港回歸二十二年來最大的政治風暴,亦是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政治挑戰,關係到「一國兩制」何去何從。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市民兩度上街,口號是「反送中」,背後凸顯的是市民對內地司法制度不信任,最後導致修例暫緩,特首道歉,不僅損害特區政府管治權威,間接為台灣的蔡英文「助選」,更影響北京在國際上的形象,增添了中美貿易戰的複雜性。

因此,修例風暴成為政治局會議的議題,是題中應有之義。在這次會議,相信將分析風暴的背景,內因是什麼?外因如何刺激?如何定性?研判香港目前的局勢,總結經驗教訓,查找不足,甚至醞釀調整涉港政策。

二00三年,香港因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爆發大遊行,導致中央對港政策的大調整。北京在「不干預」的同時強調「有所為」,成立了中央港澳協調小組,由政治局常委曾慶紅掛帥 ,開啟「自由行」、CEPA等系列措施,協助香港走出經濟困境,並在二00五年春天更換特首,京港之間曾經有一段甜蜜期。

當年的大遊行前夕,港人還在熱烈歡迎訪港的溫家寶總理,遊行矛頭並非指向北京,更多的是不滿特區政府的管治,以及對個人自由的憂心。但這次修例風暴則是以「反送中」為口號,挑戰中央的權威,而且鬧到國際層面,歐美國家紛紛出聲,令領導人臉上無光,勢必會影響京港關係,加劇內地對香港的負面認知。

中共十八大之後,北京對港政策凸顯「全面管治權」,彰顯「一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十九大之後除了延續上述政策,還強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此次修例風暴不能完全理解為「反中」,但某個程度顯示了港人對「兩制」受壓的憂心。最新一項民調顯示,港人對北京中央的信任度只有17.4%,較5月降低了4.2個百分點;表示不信任的有54.7%,上升13.6個百分點。

修例風暴尚未結束,涉港政策何去何從尚待觀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經此一役,由於京港缺乏互信,甚至互相猜忌,北京認為港人缺乏「一國」觀念,更不可能在政治上鬆綁。至少在短期之內,不會因為示威者的壓力撤換特首,仍然會號召建制派支持她。

本港一些人士及媒體建言,希望當局重啟政改,透過「雙普選」解決特區政府認受性不足的問題。但北京對港人缺乏信任,不可能放開「雙普選」,不會放棄人大「831方案」的底線,仍然會透過「小圈子選舉」掌握特首人選的主導權。以特區政府之弱勢,也不敢啟動政改。一旦啟動,又是紛紛擾擾,無日無之。

雖然北京在政治上不放鬆,但為免刺激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逆反情緒,相信也不會進一步「高壓」,而會在經濟社會上加快兩地一體化。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之下,特區政府基本不敢觸及涉及兩地的議題,筆者近日到西九高鐵站參觀,港鐵一名主管感歎,「一地兩檢」如果是今天肯定在立法會通不過。內地方面預料將「單方面」加快大灣區的步伐。

修例風暴期間,也即6月22日,官方公布《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可享有珠三角九市政府的稅務補貼,吸引港人北上。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