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美接下來怎麼談?

2019-07-02
 
AAA

CU.jpg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同意雙方重啟經貿磋商,美方表示不再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新的關稅,中國則同意繼續購買美國的農產品。這意味着陷入僵局的中美經貿談判將重新啟動。

或許是要證明這次「習特會」「非常非常好」,特朗普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宣布中美關係將「回到正軌」,並稱他允許美國公司繼續向中國電信巨頭華為銷售產品。對於飽受美國打壓的華為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

但國際輿論並不看好中美談判的前景,中國主流官媒也沒有大書特書大阪「習特會」的成果,而是認為接下來關鍵的是美方「既要說到,更要做到」。

《人民日報》昨天發表署名「鐘聲」的評論說,中美作出重啟經貿磋商的決定,表明願意通過對話磋商尋找彼此都能接受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問題是還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新華社昨天也發表文章稱,如果沒有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具體行動,依然反覆「變臉」、漫天要價,重啟的磋商也不會有結果。越到關鍵時刻,越要堅守原則底線,只有尊重彼此的核心關切,中美合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包括中國輿論在內的國際輿論不看好中美經貿談判的前景,既有過去一年多中美經貿談判屢談屢挫,雙方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歷史依據,也有雙方在接下來經貿談判中難以迴避和調和的底線衝突。

去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雙方在去年5月一度達成不打貿易戰的協議,但協議很快作廢,雙方正式開打貿易戰。去年12月,中美元首在阿根廷達成共識,雙方團隊經過11輪談判,結果今年5月在接近達成協議時又再次談崩。美國決定對2000億美元(約2740億新元)的中國產品加徵25%關稅,並威脅對另外3000多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25%的關稅;中國也對約6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徵關稅。

這次大阪「習特會」上,雙方又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但問題是:中美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理解並不一樣,雙方的談判訴求和底線也差別巨大,雙方要怎麼談才能談到一起?

按照美方統計,2018年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高達4192億美元。美方認為,美國對華貿易的巨額逆差就是對美國的不平等,而中國政府通過資助國企等手段干預市場,加劇了貿易不平等。美國通過加徵關稅,不僅要改變對華貿易逆差,還要迫使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即放棄扶持國企等非市場行為。

具體說來,美國在談判中要求中國大量購買美國農業、能源產品,卻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上仍對中國繼續設限;要求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結構性改革等問題上立法並接受美國核查等。而且在談判期間,美國不放棄已有的對華產品加徵關稅措施,並且將華為等4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名單」,實施制裁。

中國則要求美國全部取消對華產品加徵的高額關稅,使雙邊貿易恢復正常;要求中國對美國貿易採購數字應該按照阿根廷「習特會」達成的共識,不能隨意改變;要求協議文本必須具有平衡性,表達方式必須為國內民眾所接受,不損害國家主權和尊嚴。

中國之所以認為美方的文本損害了國家主權和尊嚴,可能是因為美方要求的結構性改革不僅牽涉到中國政府與國企的關係,甚至還有美國核查中國相關國企運行的內容。因此,在中國上述三項「核心關切」中,第三項可能最重要。

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等對華鷹派不願在「結構性改革」等問題上鬆口,但從特朗普的多次表態來看,他很少提到「結構性改革」,這次他同意不增加新的對華關稅,重啟中美經貿談判,還允許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產品,換來的是中國重新承諾購買美國產品,顯示他更在意中國大量購買美國產品,尤其是與他能否連任有關的農產品。

從更大的範圍看,中美貿易戰以及科技戰其實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角力的一部分。這場角力註定是長期的、複雜的、尖銳的,雙方就算一時解決了燃眉之急,其他的問題和麻煩也會接踵而至。

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業已形成的今天,中美之間早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生關係,雙方誰也無法承受只斗不和的後果。換句話說,就算雙方在談判中的訴求和底線差別再大,雙方也必須談下去,並且最終談出一個雙方可能都不大滿意、卻又都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