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建制派和反對派的支持者都需要住房

2019-07-05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GOLF1.jpg

就香港當前危機處理,筆者觀察出現兩種主張,一派可以概括為經濟民生派,另一派則是政改派。從理論上講,都可以說出很多條條框框,說出很多大道理,但是是否可有可操作性呢?事實上,那些天馬行空的主張一放在香港的地面上,就知道毫無操作性。

有政改派人士問,搞好經濟民生就能提高政府的認受性嗎?他的答案是不能:林鄭上場之後的一段日子,特區政府的管治似乎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誰也沒想到,一場「修例」風波,竟然令林鄭政府過去兩年累積的管治認受性「一鋪清袋」。「政府只要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民生,自會贏得市民信任和支持」的想法,可能只是鏡花水月。這是其對現實的觀察,其的進一步推論是:很多市民覺得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上,中央和他們的目標並不一致;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不是由香港市民選出,於是當中央和港人的意願有矛盾時,行政長官不會站在港人一邊。特區政府的管治不論多麼有效,都不能消除港人這種疑慮,因而也不能提高政府的認受性。

也許,純粹就特首的認受性而言,不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特首,認受性總是差的。不過,第一,筆者認為,在香港現實的政治環境下,即使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特首也未必有很高的忍受性。例如,一人一票選出了何俊仁,他的認受性就高了嗎?同樣,一人一票選出了李慧琼,她就可以獲得反對派的擁護?香港的政治現實是,即使回歸了22年,還有大量的反共人士,還有大量的拒共人士。民主選舉或者給了反共人士一個執政的夢想,但是反共人士被一人一票選出來就有認受性了嗎?就可以順利執政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搞好經濟民生就能提高政府的認受性嗎?可能回答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次。第一,對於存心要搞垮特區政府,存心要搞亂香港的別有用的人來說,政府的施政再好,都不會贏得他們的掌聲。而事實上,他們在立法會裡面的為反對而反對的事例還少嗎?政府要填海造地,要搞明日大嶼計劃,那個個泛民議員不是使橫手阻撓。林鄭月娥捐了3萬大元給民主黨,以為他們會對她高抬貴手,事實是那樣殘忍的掌刮了她。

第二,也是關鍵性的問題,實際上,林鄭政府不但可以說並沒有搞好經濟民生,而且是更加惡化,香港的青年人包括建制派和反對派的後生仔,當下根本看不到希望,既不能達到基本生活的需求,更加不要有上流的奢望。香港的癥結-----上樓難和置業難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惡化。

於是,當下不是要重啟政改而是當機立斷填海造地,起公屋。重啟政改,只能導致政治紛爭無休無止,純粹的政治幼稚病。大力推進造地起屋,雖然不能即時解開癥結,但是起碼給青年希望。筆者強烈建議,特首林鄭月娥立即宣布收回粉嶺高球場,全部起公營房屋。

按照政府當前的進度,每年新建的公屋卻平均不到1.5萬個單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如所周知,當前香港住房樓價之高,冠絕全球,青年就業者,不吃不喝,也需20年才可夠錢置業。

6月12日,也就是衝擊政府總部之日,也是最新一期居屋申請的截止日。入夜之後依然有數十人排隊,晚上7時截止申請最後5分鐘有兩人在關上玻璃門前1分鐘飛奔趕到最終成功交表,有一人則遲了半分鐘而吃閉門羹。累計收近30萬份申請,比上一期多出8.8%,再創新高。這一期居屋合共4,871伙,中籤幾率是1.6%。也就是說,一百個人只有一個半人有機會。

至於公屋輪候冊再創新高,約有15.02萬宗一般公屋申請,非長者一人申請個案約11.75萬,兩者合共達26.77萬宗。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由去年5.3年,增至5.5年,不單繼續遠離政府「3年上樓」目標,再創近19年來的新紀錄。

「二十六萬人排隊上樓」以及「三十萬人遞表抽居屋」, 筆者相信這內裡包含著無法量度的怨言、不滿、以至憤懣和戾氣。筆者也相信,「三十萬人遞表抽居屋」中有大量的大專畢業生,他們不但包括反對派的支持者,也包括建制派的支持者。

每年新建的公屋平均不到1.5萬個單位和一期居屋近五千個,當然是緩和不了社會的怨氣。林鄭政府做幾件實實在在的,讓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大事,則非常有必要。這也是壞事變好事,趁機解決香港多年累積的社會矛盾的契機。

不能不指出的是,政府組織的土地研究小組蹉跎了一年光陰。試想,2017年林鄭月娥一上場就當機立斷拍板採多種形式造地,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至少多得三年先機。土地小組花了一年的時間得出的結論,還不是社會早就提出的多種建議?這個土地小組對粉嶺高球場的意見是,僅發展32公頃粉嶺高球場,其餘140公頃不收回不改變。行政會議今年2月接納建議,決定局部發展位於粉錦公路以東的32公頃粉嶺高球場作房屋用途,並以公營房屋為主。不過,這也是數年之後的事情。政府表示,2019年下半年開展技術性研究,並與香港哥爾夫球會在2020年8月地契期滿後,訂立為期3年的「特別過渡安排」讓其繼續使用,對其餘140公頃高球用地的用途續期至2027年6月。

或許,這個方案,在年初之時,算得上一個折中的照顧各方利益的平衡方案,但是,在當下,特區政府需要作出適應時勢的政治判斷及抉擇。這就是,立即宣佈收回整個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包括原定的32公頃及其餘的140公頃,合共172公頃土地,全部用來起公營房屋,其中出租公屋可以達八成或七成,各種類型的居屋達三成或二成。

按照有關政府方面的方案,劃出的32公頃土地可以起房屋的4600個單位,這是中等或略高密度的規劃,也有土地關注組責疑這太保守。然而,即使按照這個密度水平,整個粉嶺高球場172公頃土地,也仍然可以提供近25000個單位;相信提高密度,也可獲得3萬以上個單位,當可收舒緩公屋需求立竿見影之效。

無疑,這不止是一個民生問題的舉措,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舉措。真表明,特區政府真正體察到民間疾苦,真正站在了基層一邊,將可以獲得多數人的支持。自然,收回粉嶺高球場,對於這項運動是有影響,但是香港還有西貢高球場,在離島或郊野公園邊陲地再建新場也不是難事。衡量得失,是絕對應該去做的好事實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