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淑儀:沒政府發言人 失輿論主導權

2019-07-15
葉劉淑儀
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
 
AAA

gov1.jpg

因為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而掀起連串抗議行動,政府每次的回應都被人詬病,連新聞稿也遭逐字解讀,「驗屍咁驗」。例如6月9日的反修例大遊行後,政府新聞稿說:「政府發言人作出以下回應」、「政府發言人強調下列數點」。又例如6月12日的第二次大遊行後,政府於深夜再發新聞稿說:「政府發言人作出以下回應」。

不過,心水清的市民會提問,新聞稿內一再出現的「政府發言人」究竟是誰?除了特首及一眾問責高官,市民可沒見過哪位「政府發言人」出來扑咪、見記者、解釋情況。

說穿了,原來政府發言人,根本無此人。

這種沒有政府發言人的運作,有違現代政府的常規,可謂香港特區政府獨有。難怪政府與市民之間的距離,總遭諷刺是平行時空。

發言人四大條件 反應快口才好

世界各地的政府都設有政府發言人一職,例如美國的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白宮新聞秘書,我們稱之為「白宮發言人」;英國有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ial Spokesperson、即首相發言人;中國政府也有外交部發言人,首任是錢其琛。

出任政府發言人者大多是出色優才,因為他們需要經常與新聞媒體打交道,就各種突發情況面對鏡頭,代表政府發言,回答記者問題。我認為政府發言人至少要具備以下四大條件:

1)反應要快;2)口才要好;3)要「熟書」;4)如果樣子省鏡,具鏡頭感,就更理想了。

中外政府重視 發言人皆優秀

中央政府首位外交部發言人是錢其琛,其後官至國務院副總理。華春瑩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畢業後在外交部扶搖直上,目前是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也是外交部第五位女發言人。近期經常出鏡的耿爽,則曾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聞參贊兼發言人,也是最年輕的外交部發言人。中央政府重視內部人才培養,可見一斑。

英美兩國則喜歡聘用具資深傳媒背景的專才出任發言人,以充分利用他們的靈活頭腦及經驗。例如奧巴馬時代的白宮發言人傑伊卡尼(Jay Carney),本身在《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工作了20年,是《時代雜誌》華盛頓分社社長(Bureau Chief)。

東尼斯諾(Tony Snow)更是全方位傳媒人,自70年代起已在不同的報章雜誌電台電視台做評論員、新聞主播,更擁有自己的節目Tony Snow Show。他先是老布殊總統(George H. W. Bush)的首席演辭撰稿人(Chief Speechwriter),後來再入白宮成為小布殊總統(George W. Bush)的白宮發言人。

英國首相文翠珊的發言人斯萊克(James Slack)是《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編輯。貝里雅的發言人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則是《每日鏡報》(Daily Mirror)的政治版編輯,他除了是貝里雅的發言人,也是其講辭的寫手及主要軍師。

回說香港,特區政府倒不是一直也沒有發言人。董建華任特首的年代,便在特首辦設立新聞統籌專員一職,原意是加強政府與傳媒的溝通,由政務官出身的林瑞麟出任。他原本逢星期四見記者,可是他說話實在太官腔太謹慎,可謂石頭鑽不出血,漸漸便沒記者出席他的記者會,記者會安排便取消了,而林瑞麟也得了「人肉錄音機」、「林公公」等外號,倒是深入民心。

取消中策組 沒心戰室不知民意

到了梁振英年代,他聘用了民主黨前區議員馮煒光為新聞統籌專員。可是馮煒光完全沒政府經驗,他在任期間充其量只算是個鍵盤戰士,在面書發Post,化身「金鐘仁」寫寫稿、鬧鬧人,言論惹火,距離上文我指政府發言人的要求相去甚遠,特區政府當然也沒能因為他的表現而加分。

2014年發生違法佔領運動的時候,警方也由固定發言人每日定時召開記者會,向傳媒及市民講解最新形勢。警務處助理處長許鎮德一炮而紅,成了「四點鐘許Sir」,深受歡迎,他的「I will now recap in English」更成了金句。其親切的表現有助紓緩當時繃緊的社會形勢,可見發言人制度有其可取之處。

林鄭月娥於2017年上任特首的時候,新聞統籌專員一職已是懸空。當時有報道指「林鄭的原則是找不到合適人選『就暫時唔請,無都無問題』,寧缺莫濫。」(《香港01》,2017年8月2日)

兩年過去,新聞統籌專員一職蒸發了,政府新聞稿上的「政府發言人」也沒有其人。特首選擇自己(和司局長)親自見記者(例如每周二早上行政會議前扑咪)、見議員(例如定期到立法會短問短答),親自解釋政策及企圖引導輿論(spinning),再加上她上任後取消了中央政策組,沒有心戰室,斷了和學者市民聯繫的橋樑,沒能準確掌握民意。此外,她沒有好好運用社交媒體,特首面書已經大半年沒有更新過。

宜盡快選賢與能 面向市民

終於,特首要修訂《逃犯條例》,政府卻宣傳不足,解說無能,被反修例人士主導了輿論,政府有理說不清,終爆發大遊行、圍堵警察總部、暴力衝擊及破壞立法會大樓、有反修例人士輕生等,而政府每一次的回應均是慢幾拍、不到位,正正反映沒有新聞統籌專員,問題有多大。

目前,由修例引發的抗爭仍未止息,繼破壞立法會大樓後,各種抗議行動陸續有來。未來,政府仍會面對各種重大議題、公關危機,新聞統籌專員一職不能繼續懸空,政府須盡快重設該職位,一是在外招攬賢能,一是從政府內部提拔晉升,冀能找到有政府經驗、傳媒又接受的發言人,讓政府妥善有效地面向市民。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政府要「以結果為目標」,大力打擊違法泊車阻街表現強政勵治,卻對富人多處忍讓寬容,市民反感是理所當然。以立場先行無視富人違法的立法會大黨,處處泛化國安問題,不但令市民對國安法反感,市民的不滿無處宣洩,違法僭建無法解決,只會加劇市民對現屆政府和立法會的不滿。

    姚潔凝  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