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也談解放軍進城的可能性

2019-08-05
王向偉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
 
AAA

WhatsApp Image 2019-08-05 at 11.53.47(1).jpg

6月12日以來,反逃犯條例示威暴力逐步衝突升級,人們的擔心也與日俱增:一旦香港法治喪失、局勢失控,擔心北京會出動軍隊來解決香港幾十年來遭遇來最為嚴重的政治危機。

在過去一個月裡,隨着暴力衝突不斷加劇,這種擔心也在增加。尤其是7月21日,當示威者污損中聯辦大樓的國徽時,這種擔心就變得尤為強烈。要知道,污損國徽不是一件小事,被視為對國家主權和中央權威的公然挑釁。

事發僅僅三天之後,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明確表示,依據法律,解放軍可以部署到香港維持社會秩序,但前提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這樣的請求。

7月31日晚,解放軍駐港部隊舉行建軍92周年招待會,香港政商界人士以及外國駐港領館代表出席。在致辭中,駐港部隊司令陳道祥警告稱,近期香港發生的「極端暴力事件」絕對不能容忍,並表示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香港繁榮穩定。

在陳司令發出這番警告之後,駐港部隊當晚還在社交媒體微博帳號上發佈了最新的3分鐘宣傳片。視頻以駐港部隊實彈射擊和全副武裝士兵的反暴訓練場面為開篇,充分展示了駐港部隊的實力和軍事裝備,包括直升機、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和軍艦等。

美白宮官員也火上澆油。7月30日,美官員對記者表示,美政府正密切關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或武警部隊在臨近香港地區大規模集結的動向。

但白宮官員的言論很快就被證明是不實之詞,可能是美政府搞錯了。事實上,廣東警方當時舉行大型宣誓儀式,為那些即將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籌備活動的人員舉行宣誓儀式。據官方媒體報道,參加30日廣東主要城市宣誓儀式的超過16萬人,包括地方人士和武警官兵。

示威活動已持續了兩個多月,目前仍無緩和的跡象。但毋庸置疑,陳司令的嚴厲警告是為了震懾示威者,迫使他們有所收斂。但事態仍在升級。過去示威者的活動大多集中在周末,可現在已發展到了工作日,其活動也升級到了高峰時段妨礙地鐵運營以及圍堵警察局等。

雖然說不能排除解放軍出手干預的可能性,而且香港也確實存在法治秩序喪失的風險,但解放軍出兵的概率還是非常低的。

對那些對解放軍入港心存憂慮的人而言,他們總是會想起30年前6月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那場血腥事件。但要知道,導致那一不幸和悲劇事件的條件,與今天香港的情況完全不同。

當時,由於擔心共產黨有被推翻而喪失執政地位的危險以及中共最高層出現公開分裂,鄧小平於1989年6月下令解放軍將坦克開進了北京城。相比而言,香港的動蕩並不會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構成威脅,況且香港局勢也遠未進入失控局面。此外,天安門事件的後果顯示,如果解放軍入港應對局勢,隨之而來的國際制裁可能會在未來多年裡拖累中國經濟增長。

同時,解放軍的使命是抵禦外國敵人,而不該是針對國內的示威抗議者。因此中央官員才反覆強調,中央堅決支持香港警隊來處理抗議示威活動。

但北京一些分析人士也注意到,極左和極右兩派都在試圖煽動更暴力的事件,以刺激中央採取強力干預行動。極右派期望北京的軍事干預會迫使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致反對中國;而極左派則認為,北京出手能遏制反對派的氣焰,給香港帶來穩定。

不過,這兩種觀點都是不靠譜的妄想而已。

北京最可能採取的策略是觀望,讓示威活動自生自滅。即使情況惡化,香港經濟出現崩盤,也不足以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持久影響。香港經濟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佔比,已從1997年回歸時的20%左右,降到了目前不足3%。深圳的經濟規模去年年底已超過了香港。

雖然(示威活動)不可能把香港變成一個戰場,但香港確實是中美之間角逐政治影響力的陣地。

多年來,中國官員一直深信華盛頓藉助其對港政治和商業影響力,在香港製造麻煩並把香港視為試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基地。

過去幾天裡,中國的這種疑慮也公開化了。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香港的暴力抗議活動是「美方的一個作品」,並稱「美國欠世界一個交代」。

華春瑩表示,美高管會晤示威活動主要支持者以及很多示威者揮舞美國國旗等,都說明美方在支持示威和暴力活動。

7月31日,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在講話中呼應了華春瑩的話。董建華指責美國和台灣精心策劃了系列「有組織的」示威活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否認了華春瑩的指控,稱中國暗示美國是香港不斷升級的示威活動背後黑手的說法是「可笑的」。

在美國全力遏制中國崛起之時,不幸的是,香港卻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王向偉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現常駐北京,擔任《南華早報》編務顧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