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傑:人類的DNA歷史書

2019-08-13
葉俊傑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講師
 
AAA

HUMAN1.jpg

自17世紀開始,很多外型近似現代人類的化石出土,不禁讓人深思,究竟人類在地球已渡過了多少年月,今天的人類又是從哪裏來?

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的進步及在快速的DNA排序系統協助下,科學家可利用DNA鑑定的技術,從化石中抽取DNA後再跟現代人的DNA作比對,為進化論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在鑑定的過程中,主要比對母系遺傳下來的粒線體DNA及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而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基因樹分析(Gene trees)、綜合統計值(Summary statistics)及溯祖模擬(Coalescent simulation)。除了DNA鑑證外,透過觀察化石亦可搜集證據,找出如體型、腦容量、臉部輪廓及牙齒的大小等特徵。歸納了兩方面的數據後,一般認為現今人類在大約600至800萬年前跟黑猩猩分家了,其後就出現了很多「類人(Hominin)」,從而演變成現在的現代人(Homo sapiens)。

現代人的起源模式

從化石及基因的證據中,有指最初的「類人」應該是起源於非洲,但其後的發展及遷移就有很多不同的學說,而其中3個學說更成為主流的看法,包括由德國人類學家Franz Weidenreich於19世紀時提出的「多源模式(Multiregional origins)」,其內容為現今世界各地的人類是於百多萬年前離開非洲,到達不同的地區所演化而成。例如到了亞洲後演化成今天的亞洲人。

此外,最先由達爾文於1871年在其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中提出的「近代非洲取代模式(Recent African replacement)」,內容為現今的人類是從10至20萬年前的某一個存在於非洲的古族群衍生出來的。當他們離開非洲到其他地區時並沒有與其他類人融合,反而是將其取代,所以現今世界只有現代人存在。

還有就是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人類學家J. H. Relethford於2008年提出的「主要非洲起源(Primary African origin)」,其內容跟近代非洲取代模式相似,但它不認為現代人完全取代了各地區其他的類人,反而有某程度上的基因融合而演化成今天的現代人。

不論是創造論或進化論的支持者,就讓我們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每一種學說。畢竟人類在地球上的日子還短,要利用有限的證據來確立或推翻人類起源的論據可能只會徒勞無功,倒不如投放更多的資源於現存的世界上,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提供多項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物科技、藥劑科學、配藥學、醫療保健、化驗科學、生物醫學、食品科技及安全、應用營養學、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等,以配合社會需要和行業趨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