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彬:香港的下一站

2019-08-19
鄭偉彬
北京自由撰稿人
 
AAA

HKK.jpg

香港的示威活動仍然在持續。自6月份以來,已經持續兩月有餘。下一步香港究竟走向何方,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隨着時間的消逝,調和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至於對北京的種種猜測——究竟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正式介入這場運動,更是充滿了悲觀的預測。

無論是對於北京或香港而言,恢復香港的秩序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恢復香港的秩序?

相信對於北京而言,單純地恢復香港的秩序並不是什麼難題。香港北靠廣東,同時中央在香港又有駐軍。但是如果依靠這些力量來平息香港示威者的運動,恢復香港的秩序,那麼這種穩定的秩序之下,必然也是無序的混亂。

今日停止示威的結點,又會成為下一次示威抗議的種子,難道這樣的穩定秩序是有意義的嗎?

但香港的秩序不能不恢復。北京、港府與香港示威者之間的差異,在於信念的不同,追求的目標不同。如果北京、港府能夠拿出一套新的香港論述,說服香港市民,同時又能充實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相信當前這場運動是可以平息的,香港的秩序是可以恢復的。

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地,香港社會所呈現的結果,必然是這一套政治理論在社會實際運行中出現的種種反應。為何今日香港有如此多不同階層、職業的市民加入到這場運動之中,其中的緣由需要北京與港府重新思考。

這樣思考的結果,必需產生新的治理理念或論述,以拉近與香港普通市民訴求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將充實「一國兩制」的理論,豐富它的實踐工具箱。

沒有任何制度理論框架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香港這樣的社會,與世界發展趨勢緊密相連。除了本身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之外,同時也深受國際風氣的變化所影響。換一種角度來看,香港不僅是大陸理解世界經濟的窗口,同樣也是其理解世界政治變化趨勢的窗口。

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制度與理論,必然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中社會的需要,正如世界現在也正在適應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秩序變化與衝擊。

倘若因為香港市民的抗議或示威,而導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方向有所調整、變化,北京亦不必為此感到任何的不適。事實上,中國當今的成就,不也正是自身的制度在30多年前進行了調整所得來的嗎?

作為一個實踐的政治理論,「一國兩制」隨着實踐地的變化而不斷調適,這不是理論是否正確的問題,而是理論的生命力與適應力的問題。同時,今日香港的變化以及帶來的調適,也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一次調整。對於這種在社會、經濟制度、人民觀念存在高度不同的社會,這種調適就更加有意義。從實踐層面上來說,如果能通過新的論述與治理方式的調整,香港在「一國兩制」實踐上的示範作用,將更能說服台灣的民眾。

至於香港這場運動,究竟該如何定性,恐怕並非當前最為緊急的事情。誠如上文所言,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的制度安排,已經保證了北京有能力在任何時候恢復香港的秩序。關鍵在於恢復之後,想要得到什麼樣的香港。

任何社會都在發展與變化,有變化就得有調適。至於調適之後,地方有多少的政治空間,未來能否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關係就取決於這種調適的能力。回顧人類歷史可發現,最強大卻又最具彈性的工具,永遠是觀念、思想的力量。強力雖然是恢復秩序的最直接有力的工具,但多數時候,它只是表面上恢復了權威與秩序,卻在無形之中削弱其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混亂與危機,既是檢驗政府管治能力的機會,亦是制度重構與調適的機會。今日香港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香港的問題。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場示威與運動,才能發現它蘊藏的政治、社會與制度價值。畢竟,當前的中國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無論是經濟上的組成,還是社會層面民眾的思想變化,同時深刻而複雜;同時,中國大陸自身還面臨著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問題,而世界同樣面臨如何與這樣的一個中國相處的問題。這些都讓如何解決香港當下的問題,變得尤為重要。

 

(作者是北京自由撰稿人)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