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直資制度運用得宜可為教育帶來新氣象

2019-08-28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sch1.jpg

近年直資學校學費加幅再引起爭議,聖保羅男女中學就連續三年加費,本地課程已加至每年六萬四千五百元,引起教育界關注。有評論認為供求原則下,直資學校既然辦學出色,深受家長追捧,增加學費留住出色的教師及增加資源,使教育維持高水平是無可厚非;但也有不少意見批評加幅太大,是把教育變成生意,名校貴族化,使不少中產家長也怕怕。到底直資教育制度是否出了問題,又應如何改善?

有傳統英中名校也曾轉直資計畫,儘管企圖緩解貴族化的指控,全年學費訂於初中兩萬元及高中兩萬三千元水平,又預留兩成半學費收入作獎學金,諮詢過程也保持完備及公開,可惜校內持份者仍不能達成共識,更引起校外舊生批評,使政府此後對傳統名校轉直資態度更審慎。

與其對直資制度投鼠忌器,倒不如就直資制度作改革,平息外間指控。當年教育局長羅范椒芬推出直資制度,就是為鼓勵辦學團體,百花齊放多元發展,特別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方面。但另一方面,確有個別直資學校是「掛羊頭賣教育」的害群之馬,不但未有提升設施和教學質素,發揮自主和創新,反而自恃直資濫收費。其實只要透過適當的規管及指導,直資絕對可以成為教育界的新出路,也是引入及試驗世界各地新式教學法的最好平台。

直資制度倡議學校資源可靈活運用,課程自由、多元、因材施教,例如有學校就減少考試壓力,設計全方位的「創意專業導向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從「多媒體表演藝術、設計與視覺傳意、電影與錄像藝術與環境及空間研習」選擇一科有興趣的作專修學習,培育本地創意藝術人才。

其實直資計劃給予學校的廣大自由度,既有得著也多了不少經營上的壓力,例如可能收生不足,學費收入減少,不能如官校般有政府支持,在收生、財務及人事方面獲得支援,而且教師薪酬不如官校教師般有跳薪級點、晉昇機會,要留住優質教師都要在薪酬上有吸引性,又要在課程、活動上滿足家長的要求。政府在放手予直資學校之餘,也要與學校保持溝通,定期監管,確保直資學校資源用得其所,例如制定需把收入的用於教學資源的比率、制定師資薪酬的升幅,並每年派員檢視其辦學方針及質素。只要政府與直資學校加強協作,絕對能發揮「直資」的精神,使本地教育變得多元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