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入公立醫院等如玩緊俄羅斯輪盤?

2019-10-02
 
AAA

hos1.jpg

屢屢發生的嚴重醫療事故

醫管局的《風險通報》透露,2016年第二季公立醫院共發生29宗藥物事故,比第一季多18宗,創四個季度新高。到了2017年第二季一共發生13宗嚴重醫療事故,當中有9宗涉及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其中一宗更在手術的六天後才發現有一件用作腦骨切除術的鉗被留在病人頭顱內。而去年的第四季共發生5宗嚴重醫療事故,有三宗涉及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一宗為病人接受錯誤的治療。是因為醫生人手不夠,開工時間長才導致的嗎?頻頻發生的嚴重醫療事故,令大眾不禁懷疑香港的醫療制度改革引進的公私營醫療系統,是進步還是不斷倒退。

內科病房及急症室迫爆,一片第三世界的景象

今年年初的流感高峰期,有超過十天急症室求診人次約七千次。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整體內科病床佔用率為115%,當中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高達130%,這表示醫院的床位根本不足以應付住院需求,亦不能滿足病人的住院基本需求,不少病人更要睡在走廊及廁所門外,實在教人情何以堪!由於內科病房病床爆滿程度非常嚴峻,平均等候時間有可能超過15小時,令病人滯留在急症室內,並導致急症室迫爆的場面。本人年約90歲的外婆,因年老經常出入醫院,但每次輪候急症室和內科病房病床都花足一整日的時間, 令家屬們感到十分吃力,何況一位90歲的老人家要被滯留在急症室一整天,教人心痛。發展多年的醫療制度,病人理應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和照顧,但偏偏成普通市民的惡夢。

政府冇義氣,護士捱義氣,病人快斷氣?

香港護士對病人的比例一向不如於國際水平的1:6,香港護士協會指出,現時公立醫院病房裡每1位護士平均照顧12位病人,晚間更上升至1:24。在流感高峰期的時候,更出現護士對病人1:30。截至2016年底,全港有5.2萬名護士,即每一千人有7.1位護士,而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每一千人有9名護士。全港5.2萬名護士中,有大約四成在醫管局任職,比私家醫院的護士數目低。可是私家醫院只服務全港10%的人口,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若香港要即時追上平均水平,公立醫院需要立即增聘逾6,500名護士才能達標。有研究指出,以護士病人一比四的標準,每增加一個病人,就會增加7%的死亡風險,護士病人1:6的比例就會增加14%的死亡風險,如此類推。由於研究在美國進行,護士病人的比例超過於1:12是十分罕見的。因此,研究不能為此比例作出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護士病人的比例越大越會間接增加病人的死亡風險。所以,護士的人手比例與病人權益有直接的關係。

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失衡

過去的10年,政府給醫管局的撥款增幅接近一倍,由2010年度的327億元增至2018年度的641億元,可見事實上政府的而且確重視香港的公共醫療。整體醫生的人數增幅達25%,過去10年專科醫生增加了1000人,現時約有3500人,可是前線醫生過去10年卻沒有增長,只維持在2300人左右。而在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的前線醫生,就正正是全港醫療的壓力點。以伊利沙伯醫院為例,10年前已經有90個前線醫生, 10年後的今天,依然是90個。

香港現有約1.4萬個醫生,政府佔了6000多人(45%),私家佔了7000多人(55%),而護士的公私營比例是4:6。公立醫院以香港45%的醫生去照顧約九成的香港病人,而55%的私家醫生去照顧一成的香港病人,這正正顯示出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失衡。醫管局最後分流不足0.1%的病人到私家醫生,簡直是本末倒置。

事實上,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是一個惡性循環,新晉醫生寧願選擇專科專業,亦不會想成為前線醫生。前線醫生的壓力是整個醫療系統中最大,他們被迫接受更長的工時,更大的工作壓力和失誤的後果。護士的公私營比例也出現同樣的問題,很多護士也寧願跳槽到私家醫院工作,也不想在公營醫院內工作,但這也是人之常情。他們也是只想過着正常人的普通生活,並不想把自己不斷勞碌,無法顧及個人和家庭生活。醫管局若想破解這個惡性循環,他們必須大力增加前線醫護人員的數目,避免現時的前線醫護人員跳槽到私家醫院。這亦有助新晉醫生選擇內科、兒科及老人科,以增加前線醫護人員的數目,大大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醫管局亦可以考慮強制設立公私營醫護人員的人手比例,減少人才流失,確保公營醫院有足夠醫護人員向基層市民提供基本的醫療需求。

 

DanDan

關心時事的香港女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