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序──香港功夫文化》

2019-10-03
 
AAA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功夫電影大放異彩的時期。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09-2016年間多次,於2016年易名為「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電影人拍攝了大量功夫影片。當時,香港功夫電影不僅受到內地、澳門、台灣等鄰近華語地區的觀眾的歡迎,其他國家東南亞及歐美也趨之若鶩。李小龍、成龍,接續成為功夫傳奇,聽說不少歐美人至今還認為香港人都會打功夫。由此可見,香港功夫電影的龐大影響力。

3a6293df-2c9e-427c-ad38-7d0d5eda65e0.jpg

網上圖片

香港功夫電影的成功,除了因一眾電影從業員的努力外,也得力於上世紀「天台武館」的盛行。

香港「天台武館」的師傅大多來自廣東南部。在清末民初時期,內地的政治環境複雜,而且動亂頻仍,相對而言,香港似乎更為安定一些。於是,一群為了躲避戰火的師傅就隨着移民潮來到香港。出於生活需要,他們一般都會選擇以功夫這「一技之長」謀生,例如詠春宗師葉問,就在這時候來到香港定居授徒。

q000005oq30822r5r07.jpg

網上圖片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爆發文化大革命,社會動盪不安,廣東南部居民大量移居香港,其中不少更是武林高手。這時候的香港,人口急劇上升,租金也因需要加大而上漲。初來甫到的師傅只好選擇租用較為便宜的大廈頂層或天台作為武館。與此同時,由於當時的治安並不算好,所以男生都想學習功夫傍身。如此一來,香港「天台武館」熱潮也應運而生,諸如詠春、洪拳、螳螂拳等也陸續「移民」香港。

時至今日,這些功夫已植根香港,成為不可或缺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2014年《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所載,共有14大項的功夫收錄在內,而其中又有若干支項,合共29項。大項有:「大聖劈掛門」、「太極拳」、「北少林地蹚八卦門」、「永春拳」、「白鶴派拳術」、「南少林五祖拳鐵臂功」、「洪拳」、「傅式八卦拳」、「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拳」、「詠春拳」、「滄州武術」、「蔡李佛拳」、「龍形拳」、「螳螂拳」。

香港功夫文化千姿百彩,極需要年青一代參與保存。在建基於上述《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所錄,由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課程的十一位學生搜集資料,介紹香港的功夫文化,分別是:何育婷《永春拳》、王泊鈞《班中永春拳》、陳錦盈《太極拳》、紀雪靖《吳式太極拳》、蘇娟《傅式太極拳》、陳曉東《陳氏太極拳》、劉錦鴻《少林地蹚八卦門》、吳佩詩《永春白鶴拳》、張智欣《大聖劈掛門》、李詠霖《西藏白鶴派拳術》、林迪祺《南少林五祖拳鐵臂功》。

另外,筆者先前也曾於《香港商報》個人專欄「情尋‧非遺」中撰寫個三位香港師傅的事蹟。謹把這三篇文章:《洪拳佛掌猛如虎——洪佛派在檳榔灣》、《鐵臂螳螂意振翅──江西竹林寺螳螂派》、《詠我華夏萬年春──李乾欽的詠春拳》也會在《思考香港》網頁和《點知天下》APP刊登,以便諸君閱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