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班中永春拳》

2019-10-10
 
AAA

PAGE.jpg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 王泊鈞
永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相較其他中國傳統武術、它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
永春文化源遠流長,其來源可追溯到民國初年的少林傳說,至今已發展至多個派別,比如佛山永春拳、蛇形永春拳、班中永春拳等等。各種流派有各自獨特的特點,由此引起了民眾對永春文化的好奇心。
永春拳當下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某一傳統文化技藝相對脆弱的情況下提出的。傳統武術中不論是陳氏太極拳、少林拳還是班中永春拳等等其他武術項目,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為了將其傳播範圍和傳承方式進一步規範化、專業化,喚醒更多的群體前來參與,從而將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傳承下去,為世界的文明繁衍做出貢獻。
本文就永春拳流派之一的班中永春拳進行探討,從而讓大家對永春拳及班中永春拳有深入的瞭解。

森11111.jpg

永春拳

永春拳是南拳的一種,是我國南方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鬥爭中創造出來的一種集少林形意拳、內外家拳法、和近打擒拿和摔跤於一身的善勤打的拳種。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源於實戰,其打拳出招內勁十足,多數招式都是一式多變、式式有變、內藏殺機、拳帶彈性,由於它具有不練花架子等特點,很適合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士習練。
班中永春拳是永春拳的一個流派。班中永春可追溯至少林派至善禪師。班中永春拳包括「永春拳」及「三拜佛」兩套拳法,以「快」、「准」、「勁」為拳術的原則。該拳術有108式的拳法套路,使用木人樁、刀和六點半棍為鍛煉工具。

少林寺中出永春

在清朝雍正年間,朝廷集合重兵圍困福建九蓮山少林寺,該寺是河南登封縣崇山少林寺下的十幾個寺之一,有南少林之稱。由於至善禪師和五枚師太在外,所以躲過一劫,懷著實現反清複明和為寺內眾僧及同門復仇的信念,至善禪師在十大形意拳的基礎上,以官府放火燒剩的寺院裡的一個偏殿——永春殿來命名改拳,也就是說至善禪師將自己所學的少林拳結合十種小動物的形意動作創出了永春拳,其後,他將拳術傳給了張五。這方面的說法在坊間傳說頗多,有說傳給了永春三娘,也有說傳給嚴詠春。筆者認為,張五對於班中永春的意義不可磨滅。

wwwww.jpg

網易新聞:粵劇博物館征展品

紅船粵戲論英雄

張五相傳是粵劇屆的打武生,當年寄居在佛山瓊花會館內。當時粵劇的發展正處成長期,因張五是昆區名伶,很自然地和佛山粵劇界的藝人成為了好朋友,並把昆曲和武技傳給了「紅船」的藝人。他「攤手五」的綽號是來自永春拳訣中的「耕攔攤膀」中的攤手,因為張五善於用攤手,而傳說中的攤手可以化為108點的手法,因此「攤手五」成為張五的綽號。
當年的「攤手五」在瓊花會館的紅船上擔任打武生教頭,在「紅船」上還有黃華寶、陸錦等十多位藝人,這十多位藝人成為永春拳的高手,「攤手五」也就成為粵劇界打武生的祖師爺。
談及至此,大家肯定對於「紅船」有著強烈好奇心,「紅船」是做甚麼的呢?在一百多年前,粵劇戲班用上行船的形式行走於江湖,由於戲班中所使用的船隻多被漆成紅色,因而人們就把粵戲班稱為「紅船」。
後來在1854年以李文茂為首在廣東發生的反清起義,以回應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及其他地區取得的節節勝利,這些揭竿而起的起義者大多穿著戲服上陣,而且個個身懷絕技。
李文茂出演武生,起義的時候粵劇劇團大都參與其中,「紅船」可能就是秘密的武術訓練基地。
在今天廣東省佛山市的粵劇博物館中,陳放著粵劇發展時期的各種展品,博物館內的紅船模型的做工非常精細,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粵劇戲班日常用品在模型上已經有了精緻地再現,有些東西像極了練習永春拳使用的木樁。「紅船」從某種程度上可稱為班中永春拳的「濫觴」。
因此,筆者認為班中永春拳就是當時清朝廣東戲班粵劇「紅船」的瓊花會館之中所創所傳之功夫。班中此名字是由當時的太平天國軍領袖,戲班伶人李文茂所起之旗號。

班中永春拳的特點

班中永春拳包括「永春拳」及「三拜佛」兩套拳法,以「快」、「准」、「勁」為拳術的原則。
永春拳理論中有柔化剛發等固守的傳統武術的常見技擊方式,也有如中線、連消帶打等創立鮮明而直接的技擊方法。

43700003n474prn2r770.jpg

陰陽轉換 柔化剛發

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鉗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練習詠春氣功,即腎氣歸元;第二階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第三階段練知覺。
永春強調以手、指、腕、小臂、肘和肩等快速靈活和陰陽變換的各種秘練動作為基礎。對於幅度較大的跳躍、騰挪等身法和高腳攻擊的腳法都摒棄不用,以「來留去送」和以靜制動來柔化剛發。

技冠群雄 勢如破竹

永春拳有個訣竅,故移動,中心空。在拿失對方的同時,可以使用永春的各種手法及大小擒拿手法讓對手無法還手,即拳訣「手離手,無地走」,或聲東擊西,或指上打下。在筆者看來,這種打法可謂是變幻多段,與他人搏鬥之時更可以靈活應對。
在出手時,整個手部運動的範圍是高不過眉、低不過檔、左右不過肩、善使肘底勁。要求出手快,收手更快。攤伏的陰陽變化起到了變幻莫測的攻防作用,以此來發揮出無窮的威力。
除此之外,永春拳也主張「連消帶打」,甚麼是「連消帶打」呢?在通常的情況下,在雙方的搏擊中都是先格擋後還擊,即先將對方攻擊的手擋住,然後騰出手攻擊對方。而永春拳則要求的是「連消帶打」,即在擋住對方攻擊的同時攻擊對方。「連消帶打」運用攤手化解對方來拳的同時使用日字沖拳擊打對方頭部,節約進攻時間,可以達到「後發而先至」的技擊效果。
因此,在我看來,「連消帶打」這種搏擊方式攻防轉換快,在快速的轉換中搶先機,無疑在打鬥中佔據上風,其速度以及准度有很大提升,可謂是勢如破竹。
讀此理論,看似簡單,實際做起來可謂是難上加難,筆者親自嘗試過在永春武館裡與不同人交手,由於剛剛學了不久,發現三招之內我便方寸大亂,哪有甚麼中線而言,對方立馬找到我的薄弱之處,差點一命嗚呼,然而,觀察武館其他學生,我發現他們攻守交換的非常好,以靜制動, 變幻多端,在他們一招一式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班中永春的三拜佛拳法

所謂「三拜佛」者,是由於再次「古式」套路中有一攤兩伏的動作,而以四指朝天,形如拜佛狀的護手作為收回身前的動作。
三拜佛有一特點——練習時自始至終不移一步。故此,練習三拜佛手法時,等於同時鍛煉下盤功力,初學者一開始即可練三拜佛,而無須像其他門派般先練好紮馬才能學習初基拳套。詠春拳術重「借力巧打」。故練習永春拳術必須注意以下的階段先懂「舍力」、繼續「卸力」、精於「卸力」、方學「借力」。
在三拜佛中,呼吸之法最重要,「一攤三伏」的一組動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這組動作越練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達到「力不斷而若止,形似靜而時動」的緩慢程度,方會領略此中之妙。

在筆者看來,班中永春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磨練自身之意念,比如「三拜佛拳法」從練力到練意,從練形到練神,通過鍛煉讓自己意念集中,就可以做到身體的輕鬆自如。到了這個階段,整個身體都在一種鬆、靜、空的狀態下,感到猶如頂天立地、無所畏懼,其內心對於世間萬物也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在當今普遍浮躁的世界中有著重要調節作用。
筆者在瞭解完班中永春拳後,深感中華武術之博大精深,當下的班中永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佳節,我們可以在好多場所看到班中永春的身影。曾經採訪中永春拳的行內高手稱道他們想將班中永春一代一代傳遞下去,誠然,這需要每一個班中永春愛好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將這一拳法歷代相傳,生生不息。

下期預告:太極拳

參考來源:

《走遍中國》創作組編著,《武林十大門派》,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101-102。

韓廣玖:《圖解少林永春拳入門:練頭》,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年,頁26-32。
禪拳永春:<梁挺論詠春拳小念頭最高境界>
https://z-vt.cn/vtsmt/238.html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