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港青到大灣區發展憂慮對政策的啟示

2019-10-10
 
AAA

 作者:莫家豪教授 嶺大-華工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聯合研究中心總監

shutterstock_1476453209.jpg

繼一七年後,粵港兩地高層官員日前在廣州舉行第二十一次粵港澳合作聯席會議。此次會議亦是「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年初公佈後粵港兩地高層的首次合作會議;雙方簽署協議,推展超過七十項今年的重點工作,內容涵蓋跨境基建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促進現代服務業合作,推進教育、人才和青年合作,共建優質生活圈,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此外,聯席會議亦議決「升格」回鄉證在內地的用途,港人可享受逾30種內地公共服務等。

港青到灣區發展的意欲

近年內地及港府不斷為港人到灣區發展及居住提供不同誘因及吸引方法,但由嶺大-華工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聯合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主題為「本港年青人對大灣區發展機遇評價」的研究顯示:

1、約三成半願意到大灣區工作

約35.8%的受訪者表示如有機會願意到內地大灣區就業;約兩成﹝23.1%﹞的受訪者以「不知道/說不清」作答,說明他們還處於觀望狀態。

ab37951c-7382-43df-8134-27a3a9cf5d18.jpg

*各選項之百分比僅保留一位小數(採用四舍五入法處理),故總百分比不一定等於百分之一百,下同。

2、港青年重創科、金融及專業

其中,以香港青年到內地大灣區就業而言,受訪者認為本港青年最具競爭力的三項行業分別是創新科技﹝45.6%﹞、金融業﹝45.5%﹞和專業服務﹝35.9%﹞等。問及未來如有機會到大灣區就業,受訪者均傾向發展專業服務﹝36.7%﹞、文化及創意產業﹝34.0%﹞及創新科技產業﹝32.7%﹞等*。由此可見,多數受訪人士認為本港青年在創科及專業服務領域上佔優勢,並較為願意在大灣區從事相關工作。調查亦發現逾四成﹝44.7%﹞受訪者優先考慮到深圳就業,結果呼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點名提出深圳作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及創新創意之都的定位。

8bb040e5-fcad-4f11-bec5-f2265c07019f.jpg

3、赴灣區就業隱憂

我們要特別留意的是,雖然逾半受訪者﹝50.3%﹞認為要在本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但對於在大灣區就業,六成七﹝67.2%﹞受訪者同樣擔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對於往大灣區就業,部份受訪者表示擔心薪水待遇不理想﹝78.2%﹞、網絡限制(例如:無法瀏覽Google)﹝76.6%﹞、稅收高(例如:高薪俸稅)、與內地上司及同事難以融洽相處﹝65.8%﹞、與親友的聯繫疏遠﹝62.4%﹞以及不習慣當地生活﹝61.5%﹞等*。調查亦發現受訪者認為大灣區最需要改進食品安全﹝70.8%﹞、治安﹝57.2%﹞以及自由市場﹝41.0%﹞等三項議題。

7b112908-2935-4cfb-80c0-e03ee7ccf9ff.jpg

政策的啟示
1、經濟誘因未能吸引青年

即使內地及本港政府推出不同優惠政策以吸引本港年輕人到灣區發展,並且公佈本港青年人可到灣區擔任專業教師及公務員工作,但受訪者對內地公務員及教師職位缺乏興趣。本調查還發現稅收優惠亦未能吸引廣大年輕港人到灣區發展。中央政府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不斷推出新政策以吸引年輕人到內地發展,但純經濟誘因未能奏效,主要因為他們擔心在內地生活及工作,不能保留在港既往的生活方式。正如本調查所顯示的那樣,港青到內地工作時,擔心受到網絡限制(例如:無法瀏覽Google)﹝76.6%﹞,又擔心與內地上司及同事難以融洽相處﹝65.8%﹞,又擔心與親友的聯繫疏遠﹝62.4%﹞以及不習慣當地生活﹝61.5%﹞。

2、增強港人對內地制度的信心

要吸引更多港人及港青到內地發展及生活,本研究清楚指出港人仍對內地制度及治安感不安。受訪者認為大灣區最需要改進食品安全﹝70.8%﹞、治安﹝57.2%﹞及自由市場﹝41%﹞.習慣了自由生活及發展的港人,特別在本港享有良好食品安全和治安,當他們到內地發展時感不安是可以理解的。近日本港推出「逃犯條例」的修訂。不少港人因對內地司法及法制不信任和擔憂,從而對有關條例感到困惑。因此,港府及中央必須努力建構港人對內地制度的信任,中央政府亦必須明白港人的深層憂慮,因「兩制」的確有所差別。如果我們要發揮本港與灣區融合,兩地制度的配置及調適必是「重中之重」的一環。港人習慣自由、公開公平透明的制度,是本港長期治理成功要訣,當灣區區內發展往前一步,如何發揮香港制度之優又配合內地發展之需,要考量兩地政府在政策上相互協調,使港人更安心地在灣區發展。

shutterstock_1496421986.jpg

近日有關報導年輕人對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呈下降之勢,加上「中港矛盾」因逃犯條例的修訂再次引起爭論,的確是為政者應當思慮的其中要嶺。除了不斷透過文宣打造灣區創業之好處,政府當局必須了解當前年輕人關心甚麼問題。經濟誘因不能吸引及「說服」年輕人對內地發生「好感」,心悅誠服地往內地發展。解構「年輕人」的「心結」乃未來施政的主要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