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太極拳》

2019-10-17
 
AAA

 

PAGE.jpg

《功夫系列·太極拳》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陳錦盈

太極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存在許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不僅是一套拳法,更是結合了中國儒家、道家的思想。有不少拳法的用意是為了強身健體、攻擊抗敵, 而太極則是旨在陶冶性情、收心養性。而且太極是理論式的藝術,完美結合了武術、藝術、引導、治療,是東方味道濃厚的一項運動。太極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來培養人體生理和心理,對於身心健康和群體相處,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的意義

太極二字中的「太」是有「大大」的意思,意指比大還要更大,因為這種大是無法描述的,所以在大的中間加了一點,就代表「太」,是「大」的極限。至於「極」,在古代是指「脊」,代表最高點。世界最高的地方是怎樣也都無法看透的,也是無限的遠方。太極和無極是一體兩面的,太極是正面的代表,我們能看得到的,是屬於陽的這一面;至於無極,是指看不到的,屬於陰的那一面,所以《太極拳論》明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極是指當太極運化的時候,看不到也無法觸摸到的。

太極拳的起源和派別

傳統的太極拳門派五花百門,坊間眾所周知又常見的太極拳派別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而各派有規定的傳承關係,互相學習借鑒,亦不失自家派別的特色,呈現百花齊放的鼎盛狀態。由此可見,太極拳流派眾多,群眾基礎認知廣泛,是中國武術拳種中極具活躍生命力的一支武派。
對於太極的起源,相傳是元末明初武人張三豐所創,他創了內家拳並乙太極為首,他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都從道教的經書中汲取了精華,他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注重內功與陰陽的變化,講求意、氣、力協調的統一,動作穩重、姿態含蓄、渾厚有力、神意悠然。這與道家的清柔婉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互相吻合,三寶修煉包括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由此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謂是遺留後世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cc61abcaccc71495c6d853b5af7bc8a4.jpg

太極拳的理論與套路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武術,而其特點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基本上,太極拳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太極拳器械、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而器械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太極在技擊上別樹一格,特徵鮮明。太極務求以靜克動,以柔制剛,就虛避實,借力發力,「 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微動,己先動。」,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以及轉移分散對方注意力,乘虛而入,繼而還擊。太極拳這項技擊的原則,旨在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的要領中,不但可以訓練人的反應、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太極有八種勁,分別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掤」是以化解或合力發動、「捋」是以借力向後引力、「擠」是以下盤使出外盤勁、「按」是以上盤使出外盤勁,亦會成為反關節拿法、「采」是以順力合住對手的來力、「挒」是以側棚之力來破壞對手的平衡控制、「肘」顧名思義是以手肘尖攻擊對手、「靠」則是以肩膀前後強勁擊對手。
至於太極拳理論方面,除武當山、張三豐的《太極拳經》以及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等外,各太極派別也有自家鑽研的一套家傳拳譜,如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楊澄浦家傳手抄楊澄浦家傳手抄太極拳老譜》、《太極法說》、《陳式太極拳圖說》、《班侯九訣》等。

從人則活,由己則滯

「從人則活,由己則滯。」這句話出自太極拳理論奠基人武禹襄先生(1812 一1880)的經典拳論《打手要言》,其完整語句為:「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由此可見,關鍵是「從人」,但如何「從人」呢?在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是這樣解釋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從人」是指不與對手發生直接交手,並不硬接硬攔,亦不硬頂硬撞,因此會採用「走」和「隨」的策略。走的意思並不是指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而是借力,進行走化,或是抵消對方攻擊的力量;隨也是從人,但並非盲目跟從,而是要有目的,因此便可靈活多變,輕鬆自如。而「由己」,則是心中早有打算,招法預先計畫好,你打你的,我來我的,因此便會與對手產生直接生硬碰撞,亦易於受制於人,根本稱不上什麼靈活,最後結果必然會「滯」。

shutterstock_225470530.jpg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一句對於太極拳而言,應該有點自相矛盾,畢竟太極不就是以慢為宗旨嗎?
太極拳集武術、文化、哲學於一身,並具有技擊防身、養生健身、陶冶情操的作用。此拳是快慢相間的高級功夫,但是大家都只知道太極的「慢」,卻不知太極的「快」。在技擊層面上,「快」可分為兩方面,一為「動作快」,二為「思維快」。「動作快」是指手、眼、身、步動作要敏捷迅速。不管是出拳、擒拿、貼身靠打。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使對手無法發現意圖、不知不覺,即使意識察覺到,亦無法及時使出任何防守動作,即是「拳打不知」。「思維快」主要為技擊時大腦的反應速度,當對手尚未作出攻擊時,便知對手想出什麼套路,便能作出相對應的打算;當敵人進行攻擊時,便要通過大腦即時判斷是應閃躲還是防守,若要防守該如何防。太極拳之「快」猶如一潭靜水之中投入卵石,晴空萬裡之中的雷鳴閃電,黑夜之中忽遇強光。敵人只知我的慢,卻不知我的快,以快制敵,使其儼如在萬丈懸崖一腳蹬空。

太極在現代的發展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已故主席毛澤東曾呼籲全國人民學習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讓太極拳有巨大的空間並自由發展,因受到國家的極力推崇,太極拳進入了推廣普及期,鄧小平亦曾親筆為太極題詞「太極拳好」。不單是中國國內盛行推崇太極拳之風,精於太極拳的大師們更走出國門,帶著一身太極知識將太極拳這無價瑰寶傳播到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因中國的太極大師的極力推廣,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眾所周知的符號象徵之一,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橋樑和推手。太極拳的開始,也是繼「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陶瓷、印刷術之後中華民族優秀創造以及文化發展的又一次強大展示。對於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提高國民生活素質、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建構和諧社會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太極拳從古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多人參與、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現時在全世界,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人之多。

shutterstock_1122973694.jpg

香港太極拳發展

而香港的太極拳運動,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開始。在初期,輕柔緩慢的中國傳統太極拳傳到本港,因為大家對太極拳的熟悉程度不足,因此認受性不時受到質疑和反對,但當時來港宣揚太極拳的都是有一定深厚功力的一代宗師,他們極力使太極拳能在香港別開一面,發揚光大。最初在港傳授的太極拳是楊式太極拳,接著是吳式太極拳,在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太極拳,八十年代有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當時這些派別所教授的武式都比較貧乏。其後推行了國家規定及各派的簡化套路,比如廿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等,加上當時香港政府的積極推廣宣揚太極,才能使到香港的太極拳得到真正全面普及發展。現時有不少市民都會學習太極,全港十八區每天都會舉行太極研習班,更有大專院校舉辦太極課程,可見太極在香港已經趨向普及化,深入民心。

太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不少新一代認為太極只是個老掉牙的拳法,只有長者才會在一大清早在屋邨、在球場、在體育館緩慢地耍練,沒有任何意義,社會應該淘汰、遺棄這種拳法。但是,太極並不是應被遺棄的藝術,反而值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後傳承流芳。

參考來源:
王宗嶽《太極拳論》
武禹襄《打手要言》
朔雪寒(2015):《太極拳拳術研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下集會講吳式太極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