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將傳統技術延續到現在的愛知縣

2019-11-11
黃匯傑
資深傳媒人
 
AAA

IMG_8575.jpg

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是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城堡。江戶時代是尾張藩藩主居城,別稱「金城」、「金鯱城」。日本100名城之一。前身為織田氏居城那古野城。 1945年美軍空襲名古屋,名古屋城的本丸御殿、大天守、小天守、東北隅櫓、正門、金鯱被燒毀。 

筆者帶大家去看看名古屋城,看看現代的日本工匠是如何拯救被燒毀的歷史遺產。

IMG_8578.jpg

負責修復名古屋城的負責人吉原先生

筆者在參觀名古屋城本丸御殿,傾聽了進行復原工程的安藤·間的吉原先生,當時名古屋城本丸御殿作坊所長,和參與復原工程的工匠、名古屋市的職員們是如何將復原工程中使用的工匠的技能和工程結合起來的。

IMG_8612.jpg

修復名古屋城的材料

吉原先生介紹到,1615年建造完成的名古屋的象徵──名古屋城,是德川家康為統一天下而建造的最後部署。集結了當時一流工匠的最先進技術建造的名古屋城本丸御殿,被稱為近世城郭御殿的最高傑作。與天守閣共同在1930年(昭和5年)被指定為國寶一號,但非常遺憾的是,本丸御殿於1945年(昭和20年)5月在空襲被燒毀。1959年(昭和34年)戰後復興時期,天守閣被重新修建,但本丸御殿直到平成年代才得以修建復原。

IMG_8616.jpg

負責木匠工的杉木 強

IMG_8622.jpg

 負責飾品工匠後藤 先生

IMG_8623.jpg

負責木雕刻工匠岩倉 雅美

他説,名古屋城本丸御殿於2009年(平成21)年1月開工的復原工程,總工程費共計150億日元,其中包含市民等捐款的50億日元,所以該工程是名古屋市最大的工程項目。

IMG_8625.jpg

各種匠人合照

復原工程的施工,是由安藤間株式會社、松井建設株式會社、八神建筑株式會社三家公司共同負責擔任。為了實現重建的名古屋城本丸御殿與被燒毀前擁有相同的歷史文化價值,原則上採用了原有的材料和工法進行復原。此次,復原工程是以詳細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其中,包括繪畫在內,木匠、飾品工匠等,成為了繼承以前的技術和技藝的獨一無二的學習機會。規模巨大,史無前例。目前,已經對外開放給遊客有限度的觀看。

 

IMG_8650.jpg

IMG_8652.jpg

有松扎染

筆者的第二站來到竹田嘉兵衛商店「有松扎染」,這家擁有400年傳統產業的「有松扎染」,已經走向世界——並與年輕藝術家合作一起挑戰世界的服裝界。

筆者採訪了有松扎染的製造·批發的株式會社竹田嘉兵衛商店,詢問了會長竹田先生和敢於挑戰海外市場展開的扎染工匠・藤井先生關於今後有松扎染的發展想法。

IMG_8623.jpg

竹田嘉兵衞會長

竹田先生介紹到,有松扎染是以名古屋市的有松地區為中心,於400多年前就開始生產的染色工藝。最具代表性的工藝是將棉布染成藍色,用各種技法將布用線絞乾,使其各種圖案浮現出來。1975年9月,被指定為國家的傳統工藝品。除此之外,今年5月,從江戶時代起被遺留下的舊沿着東海道的珍貴的建築物群、傳統工藝品、有松鳴海扎染等,作為被積極參與振興歷史文化活動的地區評價為「富有江戶時代情感的扎染的產地」,有松地區被文化廳認定為日本遺產。

IMG_8582.jpg

匠人的老齡化和後繼無人嚴重

他説,但是,正如經常在傳統工藝中看到的那樣,有松扎染也面臨由於匠人的老齡化和後繼無人的原因,而走向衰敗的危機。在面臨這種情況下,與開發出獨特「萬花筒染色」技法的染色藝術家藤井祥二,攜手設計製作業和今枝和仁先生等人成立了新的品牌──「ARIMATSU SHIBORI SOME」,並且,在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開始銷售,並且銷售不錯。因此,他們更加有信心「向世界宣傳有松扎染的新工藝價值,並將在今後的400年繼續發揚光大」,年青的藝術家們與有松扎染製造・批發老字號「竹田嘉兵衛商店」合作,以有松地區為起點,向世界積極推廣新日本文化的傳播。

 

IMG_8709.jpg

第九代玉屋莊兵衞先生

IMG_8712.jpg

機械人偶

筆者第三站來到玉屋莊兵衞工房,守護以製作為基礎的「機械人偶」的工匠。在參觀玉屋莊兵衞工房,筆者傾聽了關於第九代玉屋莊兵衞先生關於機械木偶的歷史和技術的傳承的經過。

玉屋莊兵衞先生說,木偶匠人,在愛知縣只此一家,每年在祭典的花車上華麗起舞的木偶,有的在坐席上端着茶水,有的拉弓射箭,這些木偶們被稱為「機械人偶」,在日本有着悠久的歷史。機械人偶自由活動的構造是,將現代機械工業的原理運用於機器本身,被稱為:形成產業基礎的基石。

IMG_8725.jpg

玉屋莊兵衞先生展示他有百年歷史的刻刀

IMG_8720.jpg

筆者與玉屋莊兵衞先生

據説,現在,愛知縣的汽車產業、工業機械人等很多企業的工業產品,生產量和出口量一直處於世界第一的原因,是歸功於機械人偶的傳統技能的不斷發展,為了傳承該傳統文化,在國內外也正在進行着各項普及活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