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區議會選舉「單議席」「雙議席」前世今生

2019-12-12
 
AAA

dc1.jpg

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在取得4成得票下只取得1成多議席,在基本盤沒有出現大幅改變下,建制派最終卻大敗而回:一是由於當前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將雙方的基本盤都催谷出來,令到立法會選舉的「六四黃金比例」在區選出現。二是區議會選舉採取的單議席單票制選舉制度,放大了選票的槓桿效應,些微的票數差距都足以引發議席的大地震,導致出現議席一面倒的情況。

選後有意見認為,現時的區議會選舉制度,導致各陣派的得票並未能反映在所得議席之上,有檢討的必要云云。當然,在這樣的選舉結果下提出這樣的建議,肯定會招致輸打贏要的批評,前幾屆建制派在區議會強勢時,為什麼當時又不提出檢討?

當然,與以往相比這次選舉制度反映的問題更加明顯,4成得票取得1成多議席確實暴露出「單議席」選舉制下「勝者全取」的問題。而其實,區議會選舉在開始時都是採取「單議席」和「雙議席」混合制,當時的出發點也是為了制衡。要檢討區議會選舉機制,首先要了解「單議席」「雙議席」的前世今生。

1980年6月,港英政府發表《地方行政模式綠皮書》,就建立一套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諮詢民間意見,並於1981年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開始在地區層面推行選舉。1982年的區議會選舉,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屆區議會選舉,當時選舉採取「簡單多數制」,並分為單議席選區和雙議席選區。單議席選區中,每區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共有112席;雙議席選區則由獲得最高票的兩名候選人當選,共有10席。值得留意的是,雙議席雙票制在世界上極為罕見,但在香港卻實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其中一個原因,是港英政府希望選民在投票時會分別投給不同黨派背景的候選人,以收制衡之效 。

這套「單議席」與「雙議席」混行的選舉制度直到1994年出現大變,根據「末代港督」彭定康所提出的政制改革方案,對當屆區議會選舉進行了五大改變:

一是區議會所有委任議席全部取消,民選議席因而大幅增加至346個,另外仍保留27個新界區區議會當然議席,由各鄉事委員會的主席出任;

二是所有選區都劃一為單議席選區,一個選區只產生一名區議員,雙議席選區正式取消;

三是合資格選民的投票年齡由21歲降至18歲,令合資格選民人數顯著增加;

四是區議會的總數由原來的19個減為18個,原有的旺角及油尖兩區合併為油尖旺區議會;

五是所有當選的區議員會組成一個選舉團,推選10位人士出任立法局議員。

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將所有選區都劃一為單議席選區,一個選區只產生一名區議員。彭定康的政制改革,除了美其名是大幅增加民主成份之外,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扶植民主派,讓他們可以主導議會。在單議席的選舉制下,當時由港同盟及匯點合併而成的民主黨成為最大贏家,派出133人參選,共有75人當選,成為區議會第一大黨,直到回歸初期一直在區選中保持強勢。

在回歸後,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分區直選改變了港英時的「單議席單票制」方法,改用比例代表制,按整體得票分配議席,但區議會選舉卻沒有類似的改革,仍然一直沿用彭定康的選舉方法,加上在2003年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大敗後,大舉加強地區工作,逐漸在區議會選舉取得優勢,因而令區議會選舉制度的改革長期沒有得到重視。

這次區議會的結果再次表露了現時區議會選舉制度的問題,得票與議席的嚴重落差,說明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區選的結果和民意容易被扭曲,區議會更容易失去制衡。檢制區選制度,包括恢復區議會「雙議席」、以至擴大選區等,都不失為檢討的思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劉業強希望各位市民特別是鄉郊居民,能夠在12月10日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中把握手上的一票,投選心儀的候選人。

    劉業強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