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社會事件及外圍環境變化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2019-12-12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limit1.jpg

過去半年,反修例風波引發了激烈的社會爭議。除了示威、遊行和集會活動,還出現連串的暴力衝擊事件。部分激進的行為包括非法堵塞機場和道路、破壞鐵路和公共交通設施、毀壞商舖、佔據大學校園、各種不合作行動,以及日益加劇的暴力行為等,不但影響市民大眾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亦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

除了面對內憂,香港的經濟亦受外圍環境不穩所影響。中美貿易談判起伏不定,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逐漸放緩,加上環球多處地緣政局複雜多變,令全球經濟面對顯著的下行風險。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難免受外圍不確定因素所影響。

自上年第四季以來,環球經濟同步放緩,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香港的外貿表現持續疲弱,消費及投資氣氛亦受到影響。香港經濟在今年上半年按年僅輕微增長0.5%。近期的社會事件及暴力衝擊令本港經濟雪上加霜,本地生產總值(GDP)在第三季急速惡化,按年收縮2.9%,是自2009年環球經濟大衰退以來首次錄得按年跌幅。與此同時,第二和第三季已連續出現0.5%及3.2%的季度收縮,顯示本港經濟已步入技術性衰退。在各個行業或界別中,零售、飲食及旅遊首當其衝受到最大打擊。

自今年7月以來,零售銷售錄得雙位數跌幅,其中珠寶鐘錶店、服裝和鞋類產品及百貨公司的銷售額跌幅最大。以10月為例,珠寶鐘錶按年下跌42.9%、服裝和鞋類產品按年下跌36.9%、百貨公司按年下跌31.1%。零售銷貨量在第三季按年大幅下跌19.5%,與1998年第三季的紀錄跌幅接近。至於飲食業,食肆總收益在第三季顯著惡化,以數量計按年下跌13.6%,是自2003 年第二季沙士爆發以來最大的按年跌幅。

鑒於本港出現政治動盪,40個國家已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令不少遊客卻步。訪港旅客人次在第三季急跌26.0%,10 月跌幅更擴大至超過四成。旅遊服務輸出在第三季按年實質急挫32.2%,導致服務輸出急劇惡化,按年實質下跌13.8%,是自2003 年第二季以來最大的跌幅。與此同時,今年10月的酒店入住率較上一年同期的92%下跌至68%。不僅如此,因應社會事件,近期多項深受市民和旅客歡迎的體育及大型盛事如、香港美酒佳餚巡禮、香港電動方程式大賽等,都相繼延期或取消,對旅遊業帶來深切的負面影響。上述這些行業的業務情況至今未見起色,可以說是已經進入寒冬期。

由於消費活動轉弱,零售及飲食業的失業率在今年8月至10月期間飆升至5%,而所有行業的整體平均失業率亦輕微上升至3.2%。雖然進出口貿易業的失業率並無明顯上升的跡象,但在中美貿易摩擦緊張之際,按月商品貿易數字自上年年底以來持續下跌,近月跌幅更為顯著,或許部分反映了市場對短期本地經濟前景感到悲觀。

另一方面,本地營商氣氛近月亦變得非常悲觀。根據政府統計處在10月中進行的「業務展望按季統計調查」結果,預期第四季業務狀況轉差的大型企業比例,較預期業務狀況改善的企業比例多出25%,是自今年第二季以來最弱。同時,香港美國商會在同月公佈的調查結果指出,61%的業務在近月受到嚴重或中度影響,而四分之一則在考慮收縮業務或遷離香港,並以新加坡為其後備方案的首選目的地。

至於近年政府積極發展的創科產業,情況亦不容樂觀。今年6 至10 月,創新科技署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接獲申請輸入科技人才的配額數字顯著下降,反映企業對其商業計劃及招聘海外或內地人才轉趨審慎。有迹象更顯示一些海外創科企業及人才對於短期內來港發展有所顧慮,而部分已在港的創科企業及人才亦有意重新審視在港的發展前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亦反映,有科技公司在招聘非本地高端科技人才方面愈見困難,部分在港的海外或內地科研人員及工程及科技範疇學生已暫時離港,亦有早前表示有意進駐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及「微電子中心」的公司重新審視其發展計劃。本地及海外創投基金對投資本地的初創企業漸採取較保守的態度,直接影響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創科氛圍方面,部分原定在港舉行的創科活動亦因應近月情況而取消。

過去數月,政府已公布合共四輪「撐企業、保就業、紓民困」的措施,涉及金額超過680億港元,主要是支援近期受較直接衝擊的行業。受影響界別及行業普遍歡迎有關措施,但同時認為措施屬短期性質,若社會事件持續,對提振商業活動的成效有限。

總括而言,止暴制亂、盡快恢復社會秩序是政府當前要務,也是讓經濟重拾增長動力的關鍵。期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並加強跨部門統籌來應對目前的困難,包括工作協調及信息發放。待社會回復平靜後,政府應聯同社會各界,包括各相關機構、商會和專業團體在國際社會和內地推廣香港,並推出更多適切措施,重建外界對香港的信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做生意切忌「心存僥倖」,而且還需要「兩手準備」,大家亦不見得是「沒有選擇」。例如,對物業投資者來說,明明已入不敷支,為何仍要「死撐」下去?既然利息太貴,租金回報太低,還不盡快賣資產?

    寒柏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