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客家麒麟舞

2019-12-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HAK1.jpg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將於2020年2月在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辦慶祝成立二十周年攝影圖片大展並出版《世界節慶》相集,今次的主題是傳統喜慶習俗。這自然少不了客家麒麟舞,主辦機構邀約筆者談談其歷史源流、麒麟的製作及節慶場合。

眾所周知,麒麟和龍、鳳凰、貔貅一樣,都是不存在的神獸,但又是中國文化重要的圖騰元素。其中,龍是百獸之王,是權勢和力量的象徵,「龍顏大怒」、「龍騰虎躍」,山川走勢常常被稱為龍脈都是例子。麒麟很不一樣,是仁愛的象徵。它的出現總是伴隨生機,相傳只在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故民間稱為瑞獸,鄉謠有「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之說。

IMG_2567.JPG

IMG_2566.JPG

麒麟之首似龍,形如馬,狀似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但沒有攻擊性。至於貔貅,主管財運,是熊貓的神話版本,甚至有人認為貔貅是香港人編的,純屬「港產神獸」,這一點筆者無從考證了。

麒麟舞和舞獅相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最早源自中原,多在節慶時登場。但南北方及不同族群的麒麟,造型往往不同。南粵最常見的麒麟舞來自客家,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IMG_2552.JPG

IMG_2555.JPG

麒麟舞亦被政府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概在康熙復界以後,麒麟舞隨原居民於粵、贑客家人南遷到香港,植根香港逾三百年。香港客家分佈在港九新界各村落,但麒麟舞以西貢坑口較為著名。這裡的「坑口」,不僅是坑口村,還包括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等十八條鄉村組成的地域。

筆者小時候在梅州老家聽族人說,類似鳳凰,麒麟也有公母之分。公為麒,母為麟,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所以客家人視麒麟為溫良謙恭之獸,用以祈福避邪。在香港的客家村落,每逢農曆新年、太平清醮、嫁娶壽宴,都能看到麒麟舞動的場面。

IMG_2548.JPG

「舞麒麟」攝影:程少芝

IMG_2551.JPG

「火龍共舞」攝影:區永全。

吾友葉德平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對客家文化素有研究。他在著述中對麒麟製作有簡要介紹,「紮作麒麟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是支撐整頭麒麟的竹。上佳的材料是楠篾,堅硬且韌性強,舞動時回彈力特佳。除了手感好,更能讓麒麟帶有一種動感」。

IMG_2547.JPG

「金龍巡遊」攝影:梁福喜

IMG_2549.JPG

「元朗大樹下廟會」攝影:柯福澤

IMG_2550.JPG

「醒獅賀侯王誕」攝影:高美蓮

客家麒麟體型較小,一頭一尾由兩人起舞,步伐代代相傳,至今沒有太大變化。舞麒麟的時候,所有的男丁都要站在一旁觀看。再傳統一點,從前新郎都要有本事舞麒麟一把,否則可能連媳婦都瞧不起。筆者不久前在《思考香港》撰文談客家功夫,曾經提及在香港傳統客家村鯉魚門訪談海鮮檔東主忠哥,得知他幼時習武,青壯年一直舞麒麟。跟舞獅高手一樣,玩到一定境界,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