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關於地鐵站內的「三色回收桶」

2020-01-07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自工業革命以來,環球經濟增長,人口急增,大自然被破壞的程度日深。因此,全世界的環保意識逐漸抬頭,此乃大勢所趨。香港在環保工作上仍是處起步階段,仍有很多改進空間。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環保團體」穩站「道德高地」的情況下,又是否每一項相關工作都是「神聖不可侵犯」呢?

近幾年以來,為了提倡「垃圾分類」的公民意識,港鐵在全線87個地鐵站內 (不計算輕鐵) 加設「三色回收桶」,專門回收「廢紙」、「塑膠」和「鋁罐」,促進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從而達到「減廢」的效果。

bin1.jpg

儘管港鐵為環保加設了「三色回收桶」,但環保團體怎樣評價港鐵的政策呢?數年前,有人曾統計過,原來在87個地鐵站內,只有160組「三色回收桶」,即每一個地鐵站分不到兩個,加上有傳媒拍攝到,站內仍有很多膠樽被棄置在「普通垃圾桶」 (一般沒有分類的) 內,認為港鐵「辦事不力」。

環保人士對港鐵的批評,又是否有道理呢?筆者認為,港鐵一口氣設置了160組「三色回收桶」,已算是十分難得,如要「每一個車站內有至少兩組『三色回收桶』」,其實就只是174個;即港鐵就只欠目標14個而已,這算是很大的落差嗎?據筆者觀察,很多港鐵站也不算太大,兩組「三色回收箱」,已算是很不錯了。某些面積較少的地鐵站內,根本放一套已足夠。反過來說,「大站」通常是「中轉站」,雖是人來人往,但大家都忙着要「轉車」,就是停留等候,亦只集中在大堂裡。這些「大站」的大堂面積,又不見得會比一般地鐵站大很多,其實一樣在「大堂」上放兩套,亦已足夠了。

至於,環保人士批評市民仍沒有自覺的把垃圾分類,則或許遭人詬病多年,筆者發現港鐵近來又有新招。

上周,筆者在某一地鐵站的閘口開外等人,期間到商店買了一盒「燒賣」吃,碰到朋友後,便一邊跟朋友走,一邊想把垃圾丟棄之際,才驚覺原來整個地鐵站內的閘口外位置,已經沒有「普通垃圾桶」!筆者手上的膠盒、膠袋和膠叉,盒內還有一粒「吃剩的燒賣」和豉油,又能否放到「三色回收桶」呢?

「三色回收桶」在設計上已表達得十分清楚;回收「塑膠」的桶口成圓形,又有圖畫表明,其實主要收的還是膠樽。有環保人士甚至乎指出,最理想的情況,是市民連膠樽上的膠紙也撕下來,這才最方便垃圾回收公司。此外,「廚餘」更不應該放到「三色回收桶」裡。筆者走遍一整個地鐵站,也沒有一個「普通垃圾桶」,最後只能回去販賣燒賣的商店,勞煩店員收下我的垃圾。

倒不知是環保團體獻計,還是港鐵自行想出來,為了要市民多用「三色回收桶」,居然靜悄悄的撤去閘口外的「普通垃圾桶」。可是,港鐵又要想想,那地鐵站的大堂不算大,閘口外仍有三間麵包西餅店、一間湯水甜品小食店,一間販賣日式飯團的店子和一間便利店。而且,一般市民亦不一定只購買外賣,還會在閘口外等候時進食,這亦是港鐵容許的。既然如此,只放「三色回收桶」,又怎會足夠應付市民所需?要增強市民在「垃圾分類」的意識,要麼就是從教育及宣傳着手,要麼就是立法規管,亦可以考慮向丟棄到「普通垃圾桶」的人徵費,而不是好沒來由的、悄沒聲地把「普通垃圾桶」都收起。

香港社會高度專業分工,大家各自為政。某些搞環保的人,眼裡就只有環保,站在「道德高地」上而把所有事情都忽略;只一件小事,已可以看到港人已越來越缺乏「宏觀思維」,連對一般事物的「整體觀」也沒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要知道,花額外時間和清水把空樽清洗、捧回空樽專程「順道」到便利店,排隊輪候,是時間成本,熱愛回收人士並不是貪圖按樽那一元按金,更何況按金已是在消費時已預先墊付的,便利店職員似乎是本末倒置,以為消費者是想討回那區區一元按金,而諸多挑剔為難,殊不知道,原來是倒過來,協助環保回收者,倒過來是本着熱愛環保信念,支持重用,減少在製造和冷卻玻璃樽時的水資源和電力,節省能源,從而減少地球資源耗用

    朱家健  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