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改善空氣質素 重視市民評分

2020-01-13
高達
學研社成員
 
AAA

air1.jpg

香港空氣質素長期為人詬病。過去不少調查指出,香港其中一個令國際大型企業和遊客卻步的原因,就是空氣質素惡劣。而不少香港人外遊的時候,都會將目的地空氣質素視為考慮之一。彷彿逃離香港,才能吸到一口新鮮空氣。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如果你看環境局的報告,會懷疑環境局的官員,與大家是否活在平衡時空。根據環境局的報告,「近年本港的整體空氣質素改善明顯」、「相較八十年代的污染物濃度水平,本港在2018年的二氧化硫、可吸入懸浮粒子及二氧化氮分別下降了約九成、四成和五成。 」、「在 2013至 2018年五年間,一般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減少了 28% 至 54%,而路邊空氣中同樣的污染物亦減少 32%至 36%。在煙霧 方面,本港空氣低能見度的時數亦從 2013 年的978小時減少至2018 年的518小時,大幅改善了47%...」單看報告, 你大概會以為香港鳥語花香、綠草如茵。但實際情況,只要往街上走走,或者問問路上行人,便可知一二。

其實,即使根據環境局自己做的民意調查,數據和市民感覺之間的落差,也顯然存在。環境局在2019年7月至10月間的公眾諮詢中,有一半受訪者不知悉空氣質素和能見度的改善。

在法治社會,有一句西諺: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also be seen to be done – 公義不單要伸張,還要彰顯於人前。公共政策亦是一樣,問題不單要改善,還要市民知道、感覺到問題有改善。如果政府做了很多改善,而市民完全感覺不到,那問題等如沒有改善。

《空氣污染管制條例》規定,環境局局長須最少每 5年檢討一次空氣質素指標。上一次的檢討在2014年生效,因此2018年開始,環境局又再進行檢討,才有了上述環境局的報告和民意調查。最後環境局建議,收緊二氧化硫的 24 小時指標和微細懸浮粒子的一年及 24小時指標,期望在2025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指標。

坦白一點來說,改善空氣質素,爭議性不大,大部份人都會贊成。我們認為環境局需要做的,是以香港市民的意見和評分,作為工作成效的評估,而非單單將各項科學數據和世衛標準作比較。尤其是空氣質素這類問題,除了是科學問題,還是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你可以不理政治,但卻不能不呼吸。因此,市民對空氣質素的感覺和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參考。

我們建議,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工作小組委員的範圍需要擴大,讓健康專業、弱勢群體、社區團體和專業團體等的代表可表達意見。此外,政府亦應設立常設委員會,代表市民監督環境局在有關方面的工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