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解綁「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

2020-02-17
余智
中國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AAA

45.jpg 

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代表本土力量的民進黨與蔡英文,對壘相對親中國大陸的國民黨與韓國瑜,取得壓倒性勝利。

筆者認為,此次台灣大選結果以及陸台關係發展歷史均顯示,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必須進行重大調整:應該在堅持「一中」的前提下,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予以解綁,在繼續爭取「九二共識」生存空間的同時,探索「一國兩制」之外的新思路與新表述。

此次台灣大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民進黨與蔡英文一舉擺脫在2018年台灣地方縣市長選舉中,被國民黨與韓國瑜擊敗的潰亂局面,實現「鹹魚大翻身」,以大比分將對手反壓在下。這一選舉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在選前較長時間即被新聞輿論與民調機構反覆準確預測。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導致這一選舉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反修例」事件導致台灣各界,特別是年輕人對大陸與「一國兩制」的恐懼加深,使得執政績效不算理想的民進黨與蔡英文,可以充分利用主權牌、民主牌,贏得他們的選票。輿論的分歧之處只是在於,由於價值觀取向不同,有人認可、有人質疑民進黨與蔡英文的這種選舉策略。

無論價值觀有何分歧,社會公眾均不可否認一個基本事實:台灣各界與年輕人對大陸的「一國兩制」政策普遍不認可並激烈反對。對「一國兩制」的態度,儼然成了此次大選考驗候選人的試金石:誰反對得越厲害,誰就越能獲得民眾支持。

在這一議題上,民進黨與蔡英文牢牢佔據制高點,而國民黨與韓國瑜則始終落在下風,直至選舉結束。

韓國瑜一開始對此議題含糊其辭,表示「台灣民眾不接受一國兩制」,而不表明自己的態度。在選民反覆追問下,才表示自己反對「一國兩制」。後來還像賭咒發誓一樣,說「一國兩制」要被台灣接受,「除非從自己屍體上爬過去」。但這種在反覆追問之後的表態,始終是民進黨與選民質疑其「不誠心」的把柄,在選舉中成為其軟肋。由此可見台灣選民對「一國兩制」反對之深。

有評論認為,國民黨與韓國瑜選舉失利的重要原因,在於被民進黨牽着鼻子走,在大陸政策上不敢對民進黨與蔡英文針鋒相對,堅持自己主張。這種評論屬於完全不了解台灣民意。韓國瑜只是在初始表態時對「一國兩制」否定不夠乾脆,已經拖累其選情。如果再與民進黨與蔡英文針鋒相對,表態支持「一國兩制」或堅持模糊化、不表態,那只會輸得更慘。

選舉結束後,國民黨內部已經開始反思,認為其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的大陸政策必須調整,必須尋求新的表述。國民黨最近成立的改革委員會已經將此列為重要議題。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日前表示,大陸認可的「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是「九二共識」在台受阻的原因。

國民黨前副主席、表態參選國民黨新主席的郝龍斌則表示,由於大陸不認「一中各表」,國共之間已經沒有共識,國民黨內部必須凝聚新的共識;而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並將其抹紅成「一國兩制」,實際上就是基於大陸長期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捆綁宣傳。這就使得台灣很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逐步將「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而後者正是他們所極力反對的。

國民黨青年部主任蕭敬嚴更表示,「九二共識」已經不是多數台灣人的共識,已在這次選舉中被台灣人「有共識地否決」;他更直言必須找到新的共識,即反對「統一」的論述,這已經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非常類似了。

陸台關係發展歷史的啟示

如果大陸繼續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捆綁宣傳,那只能加劇台灣多數民眾將「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的認知,使他們將對「一國兩制」的反對延伸到「九二共識」,進而加劇他們對大陸的疏離,並加劇國民黨被邊緣化、甚至走向大陸對立面的風險,不利於兩岸未來的和平統一。

應該說明的是,目前台灣很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認為大陸認知中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從而將這兩者捆綁理解。其實,這並非是大陸的本意。為此,有必要簡要介紹與這兩個概念相關的陸台關係發展歷史。

「一國兩制」產生於「九二共識」之前,是1980年代初大陸領導人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來的,後來先在香港實踐,並期待對解決台灣問題產生正面示範作用。

台灣方面,無論是2000年政黨輪替之前的國民黨威權政府及其統治下的多數民眾,還是此後國民黨、民進黨輪流執政時的朝野雙方及多數民眾,從未接受「一國兩制」,其官方表態也一直是明確拒絕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一國兩制」視台灣為地方政權、矮化了台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擔心「一國兩制」並不能真正確保台灣保持自己的制度與生活方式不變。

最近十幾年來,陸港關係風波不斷,「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連累其無法為台灣產生大陸所期待的正面示範效應,反倒讓台灣民眾產生了畏懼心理,更加深了他們以前的憂慮與擔心。

因此,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排斥,並非現在才有,而是從其產生到現在就一直如此,香港實踐只是加劇了這種排斥;這種排斥也不是少數人或少數政治群體才有的,而一直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以及主流政治群體的態度。

「九二共識」產生於1992年陸台雙方在新加坡的汪辜會談,晚於「一國兩制」。作為共識,其產生之初,是陸台雙方執政當局共同認可的,儘管當時的台灣威權體制無法使人準確判斷其是否符合台灣主流民意。

台灣政黨輪替後,民進黨執政當局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但國民黨是一直堅持的,且其在台灣還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即使無法判斷其是否代表主流民意。只是在此次大選後,國民黨迫於形勢,已經從這一立場開始動搖。

應該指出兩點:第一,雖然大陸一直沒有公開認可國民黨對於「九二共識」的解讀即「一中各表」,但其曾經提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儘管的確是強調「一個中國」,但並沒有像台灣方面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樣,明確將此界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也並未正式否定國民黨的「各表」。

第二,大陸從沒有正式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劃等號;但長期將兩者捆綁宣傳,確實容易被民進黨所利用,並加劇台灣民眾將兩者等同的認知,而且從邏輯上也的確會讓人相信大陸版「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就是「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中」是兩岸的未來統一

從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總結三點基本事實:第一,「一國兩制」一直被台灣官民雙方的主流所排斥,這種排斥現在更加激烈,在台灣已經沒有生存空間;第二,「九二共識」在台灣一直有一定的政黨(國民黨)與民意支撐,但這種支撐現在正在動搖;第三,大陸在正式表態上並未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劃等號,但長期將兩者捆綁宣傳,很容易讓台灣民眾將兩者等同,這是「九二共識」的原有支持基礎發生動搖的重要原因。

以上這三點,是拋開價值觀判斷不談的基本事實。認清這些事實,是合理制定政策的出發點。

基於以上基本事實以及政治現實主義的考量,筆者認為,大陸應該適時調整對台政策:應該在堅持「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予以解綁;可以繼續提倡「九二共識」,爭取其在台灣的生存空間,其含義的正式表述仍然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應在「一國兩制」之外,探索實現「一中」的新思路、新表述。

畢竟,「一個中國」是大陸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一國兩制」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與措施,其位階低於「一個中國」。最終目標應該堅定不移,而手段與措施則應該與時俱進。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即便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解綁,「九二共識」的提法在台灣還是會被不斷質疑與否定。馬英九最近指出:「九二共識是台灣與大陸的共識,如果北京不同意,你跟誰共識?」其實,反過來也一樣,如果台灣不同意,大陸又與誰共識?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共識,也會隨着時間而變化。國民黨在這一問題上的動搖就是證明。

對此,大陸應有充分思想準備。這裡的核心,應該是堅持「九二共識」的實質內容「一個中國」即「一中」,也就是兩岸的未來統一。至於具體提法(是否稱為「九二共識」),應該留有調整空間。

另一方面,「一國兩制」之外的新思路與新表述,應該獲得台灣儘可能多的政治派別與民眾的接受,特別是獲得支持兩岸未來統一的政治派別與民眾的支持,而非相反。以前國民黨與其他支持兩岸統一的政治派別,也曾提出過一些不錯的設想,包括「一國兩府」「聯邦制」「邦聯制」等,這些設想大陸也可考慮。

只要有利於兩岸統一,何必在乎是誰提出來的,又何必斤斤計較政黨私利?一切有助於實現兩岸最終統一目標的方案,都應該在大陸的考慮範圍之內。對此,大陸可以展現充分的政治智慧與彈性。

最後補充兩點看法。第一,以上建議,只是針對台灣問題的現時對策,不是長期根本之策;台灣問題的長遠根本解決,依賴於兩岸價值觀與體制的融合;這一問題在近期內無解,但拖得越久,對統一目標越不利,需要兩岸政黨從民眾利益而非政黨私利出發進行決策。

第二,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不盡相同,但都屬於政治問題;加強雙方的經濟融合,有助於緩解雙方的對抗,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已經為歷史和現實所證實;政治問題,最終還須政治解決。

 

(作者是中國大陸經濟學教授)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就境外社交媒體平台炒作解放軍093型核潛艇在台灣附近海域發生嚴重意外一事回應中評社記者提問指出,有關消息純屬謠言,不要被帶節奏。

    中評社  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