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防疫要多做加法少做減法

2020-02-18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2-18 at 10.24.39.jpeg

筆者年初四回港後,持續關注內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但我更多的不是擔心病毒本身,而是內地的防控措施對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我將內地過去一段時間的防疫措施稱為「休克療法」,用強大的行政力量,盡可能切斷一切的人流和不必要的物流,讓整個社會進入休克狀態。

這種方法固然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速度,但「休克療法」根本不可能持續,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賭博,賭病毒可以在兩星期內受控,如果真的受控當然最好,但如果不受控,到時候病毒繼續傳播的同時要面對經濟的巨大壓力,情況可能更差。當然,最差的情況是不理性地長期「休克」下去,這樣即使病毒最終被制服,但「休克」時間過長會變「植物人」,代價更大。

「休克療法」後遺症巨大

因此,我年初五已經在「思考香港」撰文提出《防疫要可持續》,之後幾日又連續撰文提出《要防疫不要停擺》、《等待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常態化」》等等。筆者可算是最早關注內地的防疫措施帶來的後遺症的評論員。當其時還有一些人認為筆者過於「驚青」,畢竟當時還是初五、初六,正常的春節假期都還未結束,「不是說2月9號以後會復工嗎?」但我春節期間已經覺得「勢色」不對,如果這種「休克」防疫的思維不改變,恐怕根本是復工無期。到了2月中旬,全球越來越多因內地停工而生產線斷裂的消息,內地各城市雖然部分復工,但前線朋友普遍反映復工率只是兩三成。

這種情況終於引起內地的重視。中共於12日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同時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也就是說,要防疫、也要經濟。《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發出呼聲,發表文章說:《說句可能挨罵的話,不能再讓城市「靜止」下去了》。這就是我一早所倡導的,要推行可持續的、可常態化的防疫措施。因為我不相信這個病毒可以打一兩星期的突擊戰就被打敗,起碼是一場幾個月的持久戰,也十分肯定內地的「休克療法」不可能持續幾個月。

內地的特點是行政力量十分強大,各種文件、命令改變很快。一說要實現經濟目標,江西省16號馬上就發命令,要求「不得限制人員和車輛通行」、「復工復產改為報備制」、「返崗員工需提供健康證明的規定已經取消」等等,相信前段時間為了拼防疫而施加的各種限制,有望逐漸放寬。

但以行政命令指導下的復工仍是令人擔憂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說明,政府大包大攬的主導模式是不可行的,關鍵是要市場主導資源分配,減少行政主導,市場才能有活力。這場疫情最大的影響是令內地重回行政主導經濟的模式,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做、哪個行業做什麼,都要聽政府的,這是堪憂的。

科學防疫不能「斬腳趾避沙蟲」

我認為,科學的防疫態度,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把防疫和經濟放在對立面,用「斬腳趾避沙蟲」的方式來防疫,除非這個傳染病是類似伊波拉病毒一樣死亡率極高,否則「斬腳趾」損失更大。因此政府部門推出每一條防疫措施,都要考慮措施的可持續性。簡單來說,原則是兩個:一是信息透明;二是應該用做加法來防疫,而不是用減法。

信息透明是最基本的。只要民眾掌握科學的信息,他自己就會判斷應該採取何種防疫措施,他自己就會怕。但說到底,政府不能逼著人去怕。

做加法。舉個例子,面對愛滋病病毒,我們的防疫原則是做加法——加一個安全套;而不能是做減法——以後我們都不性交了。面對呼吸道傳染病,要加法,例如工作人員戴口罩上崗、上崗前要量體溫、經常保持手部清潔,這些措施都是可持續的,因此可以推廣。而且這些措施不需要增加人手成本,還能促進消費。例如量度體溫可以用紅外線體溫計,在公共場所大量安裝自動的免洗淨手機等等,這本身就對醫療物資帶來大量的消費。

這次「休克防疫」的一個教訓,就是做太多的減法,從而妨礙了做加法。例如口罩緊缺,面對疫情本來是應該開足馬力做口罩,但到正月十五,全國口罩產能仍未恢復100%,理由是很多工廠找不到工人,工人春節都回去了,雖然春節假期按道理只是到正月初七,但由於大量封路、封村,員工回不來。封路這種減法,反過來阻礙了做口罩這種加法。

截止2月17日,內地新增確診病例已經持續14日出現下降,廣東省16日只是新增6例,病毒雖然沒有消失,但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應該更自信地放寬早期的一些「休克療法」的措施,回歸到正常的、常態化的抗疫,也就是可持續的、不以行政命令切斷經濟鏈條的防疫措施。事實上,疫情每年都有,哪怕沒有新冠肺炎,每年冬春季因流感死亡的人數也絕不比新冠肺炎的少。多做加法的防疫措施,對國民的健康是長期有利的,好應該長期堅持下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