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中國也派錢促消費振經濟?不妨一試!

2020-03-30
王向偉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
 
AAA

cn.jpg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之下,經濟幾近停滯。為緩解疫情衝擊,華盛頓祭出了高達2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無論是規模之大,還是推出速度之快,都令人驚嘆。

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救助計劃。計劃上周已獲參議院批准,仍待眾議院通過(現已獲眾院通過)。救助計劃不僅為大型和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和資助,還將直接向全民派現,每個成年美國人可獲1200美元,四口之家可獲3400美元。受此消息提振,全球股市上周大漲。其中,3月24日道瓊斯指數更是飆升11%,創下1933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相比之下,面對疫情對經濟帶來毀滅性打擊之時,中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如此常規和缺乏創意。迄今為止,中國仍選擇走老路,依然採用擴大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屢試不爽的方式,但在刺激消費上,顯得猶豫不決。

深圳、南京和寧波等一些城市已有所行動,宣布將發放代金券,以鼓勵市民外出就餐、看電影、購買書籍及參加當地觀光旅遊活動等,期望以此來刺激消費拉動經濟。但由於受財政預算的限制,相對於動輒耗資成百上千億元的基礎設施而言,這些城市推出的代金券刺激計劃,更像是平時的推廣噱頭或營銷策略,算不上危機時刻真正的消費刺激措施。

媒體報道稱,代金券並非普惠制的人人有份,而是通過抽籤或先到先得的方式發放。3月26日,杭州宣布將向所有市民發放50元的電子代金券,有效期為7天。杭州也成了全國首個面向全體居民發放代金券的城市。

中國或可借鑒一下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把現金或代金券直接派發到民眾手中,這樣既可以刺激消費,又可以提振信心。至於中國當局是否會採納這一建議並付諸行動,這很難說。中國官員總是這樣,一談到直接向民眾發錢,就默不作聲。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又要走老路,把數萬億元投資於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和農業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截至3月8日,全國20個省市已公布了高達44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待其他省市公布數據後,預計總投資額會更大。

在國家層面,政府計劃發行1萬億元特別債券,用於提高醫護人員工資待遇以及投資醫療設施和應急系統建設,同時針對醫療系統在新冠疫情中所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補短板強弱項。

每當危機來臨時,政府總是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和提振經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003年沙士疫情時是這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也是如此,無一例外。

客觀地講,這次有所不同。中央和地方官員都在大談要加大對「新基建」的投資。新基建包括時下非常熱門的5G、人工智能、雲計算、數據中心和工業物聯網等。但大部分資金仍會投於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如公路和鐵路工程等。這些項目通常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有效途徑。

政府選擇再次走基建投資的老路,自然會引發人們的擔憂,擔心是否會再次導致產能過剩和浪費,擔心這些華而不實的「大白象項目」是否會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那樣,導致地方政府負債纍纍。

但中國的選項不多。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多國)實施封城措施之後,中國外貿基本陷入停頓。現如今,新冠疫情中心已轉移到了歐洲和美國,而歐美恰恰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在未來幾個月裡,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已基本無望。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政府有能力克服新冠疫情的影響,實現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包括「消除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

但現實情況是,多數目標並不容易實現。例如,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今年經濟增速必須保持在5.6%以上。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之下,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包括中國最大投行中金公司的經濟學家,已把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以下。

在經歷了為期數周的封城狀態之後,中國開始逐步恢復常態,政府也鼓勵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恢復正常運營。然而,預期中所謂「報復性」消費並未如期而至。之前普遍認為,在被困在家中近兩個月後,市民在可以自由行動之後,會推動消費大幅反彈。然而,人們又有擔憂,一是擔心病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二是擔心在經濟極速放緩之下,就業前景會不明朗。事實上,目前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防止出現大規模失業潮。李克強總理已反覆敦促要為受疫情影響最重的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幫助,讓務工人員「有活幹、有錢賺」。

去年,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即貢獻了3.5個百分點,而投資的貢獻率為31.2%,即貢獻了1.9個百分點。中國去年經濟增速為6.1%,大部分是由這兩項貢獻的。

毫無疑問,中國準備採取一系列供給側消費刺激措施,包括放寬主要城市汽車限制政策、推動家電下鄉、發展醫療服務和教育培訓等。但政府同時也應高度重視需求側,因為人們不但要有錢,更要有信心花錢。

近年來,普惠制發錢的做法很流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通過這種方式,把現金發放到民眾手裡,以應對經濟下滑的壓力或重大災難。作為新冠疫情之下的紓困措施,香港政府上月宣布向每位年滿18歲的永久居民派發1萬港元。在澳門,每位永久居民可獲3000澳元的消費卡,可在3個月內使用。在台灣,每戶居民可獲4張代金券,總價值為800新台幣,可用於支付食品、購物和文化活動。

美國政府慷慨派現之舉,使這種經濟刺激措施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這有點兒類似於前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楊安澤提出的「自由紅利」想法。據楊安澤的承諾,屆時政府每月將向每位美國人派發1000美元。

但中國官員對此興趣不大。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也曾有過類似的呼聲。現在人們再次呼籲中央向所有居民發放代金券,以對沖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知名律師朱征夫建議,中央向每個公民發放2000元消費券,可在半年內使用。據此建議,政府需準備和支付2.8萬億元的資金。據統計,去年全國人均月度消費額為約1800元。真心希望政府能認真考慮朱征夫的建議。2.8萬億元,聽起來是個天文數字,但與基礎設置動輒幾十萬億的投資相比,真的不在一個量級之上。再者,期限為3個月或6個月的代金券,對受疫情影響最重的個人和企業來說,能發揮立竿見影的紓困效果。

在拉動消費的同時,派發消費券還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助力習近平所倡導的脫貧攻堅工程,幫助最後551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習近平主席已鄭重承諾,今年年底前消除絕對貧困,要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同時,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