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抗疫雙城記 新加坡的妥協

2020-04-27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27 at 11.41.04.jpeg

疫情全球爆發之初,東亞地區首當其衝,最先出現多宗輸入個案。汲取03年「沙士」的經驗,香港與新加坡前期的防疫政策奏效,更於上月獲世衛點名稱讚。作為長年競爭勁敵,抗疫工作成果,心然成為兩地政府的較量擂台。怎料事隔一個月,新加坡政府出現回流坡人及外勞宿舍爆發,令過去的努力功虧一簣。在過去的數周,新加坡確診個案大幅飆升,已突破一萬宗,現時累積個案數字更是香港的十倍。回顧過去數月,新加坡的抗疫措施著重在關口堵截輸入個案,卻以相信「科學」為名, 輕視社區防疫,早已埋下社區爆發炸彈。新加坡官員過於安然與自信,導致國民地區防疫鬆懈,猶如將一眾國民的健康置於賭盤上,最終付上沉重的代價。有人認為,近日新加坡確診數字大幅增加,只是因為外勞宿舍成為病毒溫床及加強檢測數目後的結果,與本身防疫政策無關。但筆者會反問,倘若官員在應對疫情初期,已重視地區防疫工作,該國會否落得如此田地呢?

輕視社區防疫  自食其果

自疫情在中國內地爆發後,新加坡立即採取應變措施,對入境人士有嚴格的監管及管制,以堵截外來輸入個案。此外,新加坡政府設有完善的追蹤機制,可以快速尋找密切接觸者,切斷社區傳播鍵。但是,新加坡政策最大問題是「對外緊、對內鬆」,最讓筆者深刻的有兩件事:主張「口罩無用」論和堅持學校如常運作。

口罩是否有用?雖然世衛多番改口,但歐美國家的大爆發,口罩爭論已不證自明。儘管林鄭在初期對外宣稱「官員沒需要不用配戴口罩」,港人在自我防疫意識上未有鬆懈,一直配戴口罩。反觀新加坡,有官員早期就質疑港人外出配戴口罩做法只會造成供不應求情況,認為要「有策略地使用口罩」,堅持無病不用戴口罩,輕視個人防護的重要性,國內更一度出現歧視配戴口罩人士的情況。有評論更認為,新加坡作為「唯一口罩無用派」,但防疫奏效,值得研究。

另外,新加坡在疫情初期曾短暫暫停學校,但其後更「逆流而上」,指基於科學為原因,重開學校復課。其教育部長更堅稱,未有研究指出關閉學校可減慢病毒傳播,認為學生留在學校更為安全,而且孩子有機會在戶外活動有助提升個人免疫力云云。城內「馬照跑,舞照跳」,市民假日不戴口罩聚集,社區防疫寬鬆得讓人瞠目結舌。與主流抗疫措施背道而馳,難免讓人半信半疑,新加坡政府押上的不僅是國民健康,還有多年來高效管治的聲譽。

防疫與保經濟必然須取捨

始料不及的是,新加坡出現外勞宿舍大爆發,令疫情急轉直下,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忽略國內外勞問題,無視外勞宿舍環境惡劣,成為新加坡防疫政策的致命傷,更告誡各國防疫措施宜緊不宜鬆,防疫與保經濟之間須取得平衡。一直以來,新加坡政府相信「科學」希望在抗疫同時,國民仍能正常生活,國內經濟活動一切如常,因此社區防疫措施力度弱。然而,要遏止疫情蔓延,斷絕社交來往是直截了當的方法,其中一大代價必定是打擊當地經濟發展。

面對國內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總理李顯龍這套「邊抗疫邊穩定經濟」的大計失敗告終,也不得不對疫情作出妥協。該國在月初連日來宣布更多保持社交距離的嚴厲措施,包括禁止社交聚集、宣布關閉商店、學校停課一個月;就口罩一事,李顯龍也要「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除在Facebook更換一張佩戴口罩的圖片,更下重藥立法強制所有人外出必須戴口罩。面對疫情進一步失控,新加坡政府亡羊補牢,在防疫政策採取大「u-turn」,實在是自打嘴巴,正面地說是當權立斷,反過來就如袁國勇教授批評港府一樣:「唔見棺材唔流眼淚。」

新加坡過去鬆懈的態度,是對各地政府的最大警惕。回看香港近日確診數目回落至單位數字,抗疫成果眾人有目共睹,香港在這場與新加坡的抗疫競賽上扳回一成,或許有人會沾沾自喜,。然而前車可鑒,疫情尚未完結,若現時對何謂成功抗疫下定論,實在是言之過早。政府及社會仍要保持謹慎,不能鬆懈、掉以輕心。即使能夠逐步恢復經濟活動,我們亦要接受與病毒共存一段時間,直至疫苗的出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正在美國訪問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9日對美國總統拜登強調,新加坡支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強勁存在,但他同時也呼籲美國印太戰略應深化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的關係。

    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