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香港社會抗爭風雲再起

2020-05-04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5323.jpg

香港昨天連續第五天零冠病確診,這座人口稠密的城市在11天里已經第七次零確診。然而,疫情漸散的新氣象,被蓄勢待發的黑衣示威沖淡。

據媒體報道,剛過去的星期天(26日),約300名示威者聚集港島太古城中心,高呼「五大訴求」「光復香港」等口號,重現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場景。零星的示威活動本周繼續幾乎每日登場,今天是五一勞動節,職工盟早前申請「五一」遊行不獲警方批准,該組織主席宣布「變陣」,讓快閃示威在全島50個接站「遍地開花」。更有網上傳言稱,暴徒計劃在多個港鐵站引爆炸彈。這些消息,讓香港社會與經濟復蘇的前景,被籠罩上一股鬱悶的低氣壓。待5月7日疫情下「限聚令」屆滿,示威活動想必將更頻繁,再次激化升級。

這都是預期中事。這首先是因為,去年導致反修例運動的背景因素,以及在反修例運動中激化的官民矛盾,絲毫沒有改善。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後,泛民主派獲得壓倒性勝利,抗爭活動稍有消停,但是今年1、2月香港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3月初警方更檢獲數個土製炸彈和2.6噸化學爆炸品。可見,冠病疫情只是對香港社會抗爭按下「暫停鍵」,地下的暴力抗爭準備仍在暗流涌動。

今年底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是新一輪抗爭運動的興奮劑,推動街頭運動再次升級。對政府不滿的勢力需要再次動員、蓄積氣勢以再造去年區選的輝煌戰果,目標是讓非建制派取得立法會過半議席。泛民主派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此舉主導立法會,癱瘓港府運作,迫使特首和中央政府滿足「真普選」等「五大訴求」。

激進的泛民主派人士也深知,中央政府不會眼睜睜任由香港被泛民「奪權」,必然會對香港採取更直接的管控和鎮壓行動。

「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庭本周三就在《蘋果日報》上撰文,以十步推算出香港「攬炒宿命路」的時間表。所謂攬炒,意即同歸於盡。戴耀庭「攬炒十步」預言的最後兩步是香港出現更激烈的抗爭與血腥鎮壓,2022年後西方對中共進行政治與經濟制裁。他認為,更多港人已覺醒到必須來一次攬炒,所以攬炒必然發生,也主張港人「與其被當權者逼到崖邊跪地求饒,不如主動反撲,把他也拉下崖,看哪一個在跌出懸崖後仍能死裡逃生。」

這種號召同歸於盡,將生死繫於運氣的想法,是書生意見,全然不是負責任的政治解決方案。何況,「攬炒」能裹脅全體港人走向懸崖,卻不能裹脅龐大的中國大陸。可惜的是,許多港人卡在這套思維里。他們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基於普選民主的信仰理念;一部分是因為內心抗拒香港為中國一部分的事實;還有人指望西方能迫使北京讓步或中國經濟大衰退而被迫妥協。部分政治人物有意無意促推攬炒,則顯然有自身政治利益的私心考慮。

近期,香港逮捕了15位政治民主派、公民社會和媒體人士。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簡稱「兩辦」)也發文強調,中央政府對香港有「監督權」,引起反對者尖銳批評,「兩辦」此舉違反《基本法》,暴露「一國兩制」是個騙局。然而,這些爭議還是回到老問題,香港是高度自治,並非完全自治;當特首被在地勢力圍堵削弱時,中央有什麼權力確保它在香港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包括香港不會走向港獨、經濟不癱瘓,或成為反大陸的基地?

實際上,去年10月底中共四中全會後,北京已決心徹底解決香港亂局。全國人大相關官員當時解釋,四中全會專門圍繞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作出部署,包括完善中央對特首和主要官員的任免制度和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的解釋制度;建立健全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等。

美國批評中國趁着西方國家忙於應對疫情之際,侵蝕香港的自治權。其實,修改香港部分遊戲規則,強化中央管制、推進《國安法》立法,北京早在疫情前就已做了決定,並非隨機動作。

如果說疫情對香港有什麼影響,那恐怕是北京更清楚看到,與美國的對抗不可能緩解,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方脫鉤也不可避免。北京已積極為此布局,預防弱點被利用,它更加不會允許香港成為西方的工具,加強對港的控制更為刻不容緩,至於西方的反對則更無所顧忌,也顧忌不了。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北京也在焦慮中,自覺沒有退路,港人又不妥協,香港前景堪憂。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