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明:中國面臨國際治理危機的應對之策

2020-06-09
黃少明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
 
AAA

344.jpg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COVID-19)橫掃全球,導致世界經濟、投資、貿易、交通、物流、消費等人類活動的中斷和停頓狀態。新冠疫情是一次舉世罕見的人類災難,帶來多重危機併發:人類生命危機、自然生態危機、社會經濟危機,以及各種國際治理危機。從發展角度來看,這些危機將不可避免引發世界格局、國際秩序、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經濟貿易和產業佈局的改變。

面對新冠危機,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和中國本來應該通力合作,共同應對世所罕見的疫情。但實際上,一直以世界領導者自居的美國並沒有發出團結合作的信號,也絲毫沒有表現出發揮全球領導作用的意願和能力。

相反,美國當局一味推卸責任,到處尋求替罪羊,一些高官和政客喋喋不休污衊中國,試圖將自己對疫情應對不足、反應遲鈍和陷入困境歸咎於中國和世衞組織。更有甚者,他們還慫恿和鼓動一部分人發起訴訟,聲討、索賠、訛詐及污名化,要中國擔負新冠疫情的責任,並支付天文數字的賠償。

遭遇國際治理危機

新冠疫情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是自然災害,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命、醫療、社會、經濟等等的危機;而且中國還被迫面臨各種國際治理危機。該危機既包括國與國關係、國際地緣政治關係的惡化;也包括國際經濟領域的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以及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的爭奪戰等。

自中美貿易戰、尤其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備受美國打壓,諸多反華政策和輿論如黑雲壓城:外企撤出論、中美脫鈎論、全球化終結論、美國全力壓制華為政策、撤回政府雇員退休金投資中國市場、美國政客不斷甩鍋中國的言行、美參議院日前通過的驅除欺詐性上市公司法案(實際針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及想方設法切斷和中國產業鏈的關係等等,不一而足。

堅持開放贏取國際支持

相比於新冠自然災害屬性的社會和經濟等危機,國際治理屬性的各種危機其危害更烈,更為棘手,是桓恆在疫情前後中國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必須儘早排除或清理。限於篇幅,筆者在此針對國際治理危機,分析中國可能且應該採取的應對之策。

首先,堅持改革開放。中國迄今的成就是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在國際環境更加複雜、險惡的今天,中國更需堅定改革開放政策。主動深化改革開放,鼓勵更多自下而上的創新,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市場。只有進一步開放才能解決自身的困擾,才更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最近,中央出臺的加快海南自貿區和自由港建設的政策,以及加大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力度措施,正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體現。尤其粵港澳金融開放措施,方便國際金融機構准入、推進資本專案便利化、探索灣區內帳戶管理體系、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等,表明已朝着區域性資本項下自由化改革邁進。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共識

其次,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冠危機暴露出現行國際治理體系的缺陷,美國抱持「孤立主義」,不再承擔作為大國對全球事務的責任,國際治理面臨空前的危機。公共衞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新冠凸顯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比任何時候都更真切。此時此刻中國承擔更多大國的責任,有利於改善國際治理體系。

再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六年來,已有140個國家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一帶一路」給參與國特別是周邊參與國帶來巨大的好處,充分顯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正確性。「一帶一路」不僅給發展中國家,也給發達國家帶來共同發展的機遇,是創造新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經濟發展需求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可以預計,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產業供應鏈將有望成為新冠疫情後新的增長點。

與歐洲建立協議

第四,爭取與歐洲達成合作協定。美國歐洲非鐵板一塊,應區分對待。中國和歐洲都是貿易大戶,在全球發揮重要作用。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歐洲也希望與中國建立關係。一個強大的歐洲符合中國利益,它可以發出理性的聲音,制定合理政策。如果中國能與歐洲達成相對合理的、符合雙方社會和經濟利益的協議,也會促使美國有識之士放棄對中國的孤立政策。

 

文章原刊於《信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