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香港城」更勝於本地發展新市鎮

2020-06-16
朱兆麟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成員
 
AAA

hk!.jpg

近日網上有論者質疑民建聯的「香港城」方案成效,包括有關方案可能要花費長達二十年發展,更有人認為倒不如發展本港的離島區。有關看法顯然是對方案一知半解,也忽略了「香港城」對香港帶來的多方面協同效益。

「香港城」方案的兩個選址位置相近,都具地利優勢,以及一定的基礎配套。其中「桂山島」位處港珠澳三地的中心位置,離大嶼山只有約三海里,離香港國際機場約半小時車程,離珠澳口岸五分鐘車程左右,乘船至中環及尖沙嘴等核心商業區也僅為一小時,可說四通八達;特別是港珠澳大橋落成後,不少中港交通基建發展計劃將陸續出台,未來中港交通將日益便利,居於「香港城」的居民即使不在當地就業,都可每天在港上班。桂山島上已有一定交通基建,例如碼頭設施,而且發展規劃程序較香港快捷,要填海也毋須如於香港般面對政治阻力。若中央與港府達成協議,預計由技術評估至填海,可於五年左右時間內完成。

至於為何不發展本港的離島區為新市鎮?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於本港要發展新市鎮,涉及一系列的基建和填海,程序繁多,而且撥款要於立法會獲通過,耗時太長。即使以當年的東涌發展為例,發展計劃由開始規劃、動工到入伙,前後也花費了逾十年,當中包括興建基建及相關配套設施。在今日政治環境下,這類發展計劃要面對重重政治阻力,相信要花的時間更多。即使選址於離島區,不但可能涉及環保問題,一旦要收地發展,更有機會面對拆遷問題,若受影響的居民反對及抗爭,將進一步拖慢發展計劃。

另一方面,「香港城」計劃是宏觀的發展策略,不應單以「大型地產項目」視之。「香港城」計劃不單提供香港市民集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生活基礎設施的生活社區,更可運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配合香港現有的法治精神和巿場制度,打造成結合商業、教育、科研及現代物流和工業的新經濟中心。

若方案能獲中港政府接納,相信可媲美當年港英政府的玫瑰園計劃,為香港帶來更多新市鎮,以及構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不但可成為解決香港住屋、產業發展等深層次問題的突破口,更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示範。

27f776ccadfa942ff732f42e3baa8281.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