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也談地攤經濟

2020-06-17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3211.jpg

隨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中國經濟正面臨近30年來最大的危機。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創1992年有記錄以來最差成績;城鎮失業率也到達了6%的歷史高點。要知道,中國的失業統計不計入務農人口,全國2.9億農民工(2018年國家統計局數字)的生存情況更令人擔憂。

根據官方數字以管窺豹,今年一季度農民工外出務工人數為1.2億,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00萬,其中很大部分應是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而被迫留鄉「務農」。

於是,總理李克強在5月28日兩會記者會上提出地攤經濟,寓意明顯。隨後在6月1日於山東考察時,李更是表明了政府對攤販群體的支持,稱讚他們和「高大上」的新興產業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一時間,全民動員,各種擺攤的故事遍布網絡,各大媒體平台加足馬力,支持政策應聲落地,總體看,社會對地攤經濟的反應很正面。

1.png

2.png

6.png

但地攤經濟如火如荼之際,開始有反對聲音。「這麼強大的國家,難道要把地攤當做支柱產業?」

權宜之計

客觀來講,當局並沒說要把地攤經濟當支柱產業,國家也不可能把擺地攤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網絡上一些評論言過其實。

攤販經營模式存在先天劣勢。價格不敵網購,信譽不敵實體店,不可能有大發展。李克強作為政府首腦,經濟學博士,一定不會幼稚到將經濟增長的寶壓在地攤上。很明顯,在出口停滯,投資難短期見效的當口,他只想在消費端為經濟找一條臨時出路。

算盤大概是這樣打的:

首先,開放地攤經濟可以瞬間解決就業。李克強在兩會發佈會就點出成都開放擺攤後一夜之間解決10萬人就業。按研究統計,中國約有1億人非正式就業,如果放開地攤經濟、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早市等,至少可提供5000萬個就業崗位。

攤販開始營業,也將帶動企業資金流轉。有人做了最簡單計算,如果5000萬人經營攤位,一個攤主進兩萬元的貨,那就是一萬億的資金在市場中流轉起來。這樣工廠可以開工,暫時失業的工人可以返崗,經濟可以重新啟動。

另外,地攤經濟亦可為窮人製造更便宜的消費機會,緩解他們因收入減少帶來的困境。

其實,地攤經濟早已不是新事物,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靠擺攤賣「大碗茶」就解決了大量就業。90年代國企改革,大量職工下崗,地攤經濟也起到了緩衝的作用。中國民眾勤勞務實,只要放寬限制,就會爆發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所謂城市,既要是城,也要有市。曼谷的河岸碼頭夜市,紐約的百老匯跳蚤市場,台北的夜市更是遍布各區。擺攤本是正常的經濟活動,只是中國為了城市管理的需要剝奪了其存在的空間。

所以這不是總理「突生奇策」,而只是實事求是,順勢而為而已。

路線鬥爭

然而,這項腳踏實地的政策推出僅十日,風向卻突然逆轉。同一個中央電視台,前後一周,卻有截然相反的表態。人民日報也出文反擊。

央視財經更是更明確的說出,地攤經濟不適合一線城市,「如果此風猛吹,後患無窮」。

4.png

5.png

6.png

按照中國官方的宣傳邏輯,即便是某項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過了頭,也不會「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而是低調回調。例如當年北京的清理天際線運動,清理「低端人口」運動及取暖「煤改氣」運動,都是由於推行過於激進而被臨時叫停,卻無一官媒惡評。所以很明顯這項政策已升級為執政團體內部的一次路線鬥爭。

當然,地攤經濟門檻低,容易造成公共衛生,火災隱患,食品安全等問題,管理工作很複雜。但這些都可以通過提高管理水平解決。

坊間猜測此次內部角力與李克強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宏大敘事下主動「潑冷水」,說出中國尚有6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於1000元的現實有關。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上,黨內一直有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從八十年代至今延綿不絕。改革派希望步子邁大一點,政策放寬一點,解決實際問題。每做嘗試都會遇到保守派的攻擊。

筆者無意猜測是誰挑起了這場「府院之爭」,只希望在危機中執政團體應達成三個共識。

首先,尊重專業意見。中國此次新冠疫情防治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政府採納了專家的建議。例如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提出的「方艙醫院,應收盡收」的策略,可謂挽狂瀾於既倒。如果政府領導剛愎自用,現在武漢還在居家隔離,全家染病,送院無門,醫療資源擠兌的怪圈中打轉。

同理,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政府也應當尊重經濟專家的意見,實事求是的面對問題。只有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越是面對危機,執政團體內部越應團結。解決問題思路不同,不要上綱上線搞成路線鬥爭。

最後,不要懷疑民眾的智慧。危機面前,百姓也懂得共克時艱,此時的執政者應相信人民,與人民良性互動,方能藉助民間力量度過危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賣崽青蛙」走紅,既折射了經濟不景氣大背景下民眾艱難維生的現實,也展現出中國老百姓百折不撓、隨機應變的韌勁。相比之下,部分地方政府的處理方法顯得古板而僵化。
    「賣崽青蛙」不會持續走紅,就如地攤經濟不是振興經濟的長遠之計。但即使是作為臨時止痛藥,它們也能為舒緩就業壓力、穩定民眾收入發揮一定作用。只要「青蛙」們沒有對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幹擾,他們就理應在城市裡有一席容身之地,而不是成為圍追堵截的對象。

    陳婧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