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念:中印應共同阻止邊界局勢失控

2020-06-22
彭念
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
 
AAA

3222222.jpg

近日,中印邊界風波又起,且一浪高過一浪。先是兩國邊防部隊前線官兵,在拉達克地區加勒萬河谷附近對峙;隨後又發生「暴力肢體衝突」,據稱已造成雙方官兵數十人傷亡,具體數據有待中印官方公布。

這是自1967年中印在乃堆拉山口爆發武裝衝突(據稱印軍傷亡540餘人)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邊界衝突,也是自1981年中印啟動邊界談判以來,邊界地區最嚴重的衝突事件。正因如此,國際社會對此次衝突予以高度關注,對衝突升級擴大的擔憂也日益上升。

由於中印雙方對於邊界實際控制線(以下簡稱「實控線」)的具體地理範圍並未明確劃分,加之雙方在實控線附近的軍力部署犬牙交錯,前線官兵在巡邏過程中極易出現意外相遇,從而可能引發邊界對峙事件。只不過,大多數的邊界對峙人數較少、時間較短,也沒有出現人員傷亡,因而也就沒有引起外界的特別關注。不過,2017年長達兩個多月的洞朗對峙,將中印邊界對峙的嚴重性凸顯出來。

以洞朗對峙為分水嶺,中印邊界對峙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愈演愈烈,並最終演變為有人員傷亡的嚴重衝突事件。從2017年到2020年短短三年時間,中印邊界對峙就上升為邊界衝突。這顯示中印邊界地區安全形勢逐漸失控的新態勢。實際上,每一次對峙和衝突都會積攢下仇恨和報復,也都是下一次對峙和衝突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中印邊界地區的對峙和衝突將會常態化。

從學界的分析來看,印度莫迪政府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在邊界地區的基建計劃、對實控線的蠶食政策以及印度國內的高漲民族主義情緒,是導致此次邊界衝突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在邊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軍事部署針對性加強,軍事調動能力大幅提升,也加劇了印度的焦慮感。

中國在領土爭端中的「寸土不讓」既讓印度惱火,更讓印度憂心。在以強硬對強硬、以基建對基建、以軍事對軍事的反覆較量中,中印邊界局勢逐漸滑向「失控邊緣」。在強有力的政治決斷和強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出台之前,中印邊界地區的對峙和衝突或將成為常態。

衝突常態化的危機降級機制

目前,中印已經建立各層級的雙邊和多邊溝通機制,包括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印戰略對話和中印在上合組織、金磚峰會中的領導人會晤等高層溝通機制,以及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等解決和管控邊界問題的機制。然而,這些機制卻滯後於邊界局勢的新發展,難以有效管控邊界危機。

實際上,早在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發生之時,中印之間的現有機制,就已經顯現出實際效用不足的缺點。洞朗對峙事件的最終解決,靠的是武漢的「習莫會」,而不是邊界事務磋商機制。

此次中印邊界對峙爆發初期,中印也試圖通過現有機制,包括兩軍高級將領會晤,來平息事端。但事與願違,雙方在短暫的平靜之後釋放出更大能量,最終釀成雙方數十人傷亡的衝突事件。這再一次印證了中印現有機制,不足以應付邊界地區頻繁的對峙乃至衝突的新現實。

對於中印來說,短期內當然是以妥善處理衝突事件為主,努力將衝突的破壞效應降至最低,儘快恢復邊界地區和平穩定。但從中長期來看,構建衝突常態化情形下的危機降級機制才是根本。

簡言之,既然邊界對峙和衝突預防難度較大,就應該着眼於構建降低衝突級別、削弱衝突外溢效應的管控機制,牢牢地將衝突的負面效應控制在一定限度,不至於讓衝突短期內徹底改變邊界地區的戰略平衡態勢,從而殃及中印關係乃至南亞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此次中印邊界對峙爆發之初,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發推特表示,「美國已經做好準備,願意且能夠調停和裁決中印邊界爭端」。本月16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聲明中公開表示,特朗普與莫迪在本月2日曾就中印邊界對峙通過話。

這清晰地表明,美印高層在此次中印邊界對峙事件中保持了緊密溝通。考慮到中美關係正處於全面對抗的困境之中,美印完全有可能在邊界問題上聯合對華施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恩格爾,對中國的嚴厲指責,已經顯示了這種趨勢。這也是此次中印邊界衝突事件的最新發展態勢。

實際上,對於美國在中印邊界衝突的新舉動,《外交政策》雜誌近日就刊文表示,中國正在將印度推向美國。確實,中國國內也有觀點認為,不應將邊界問題激化,以避免印度倒向美國。但印度也正是抓住了中國的這一戰略考慮,而在邊界屢屢犯險。此次邊界衝突事件無疑會加速印度向美靠攏步伐,中美印三邊關係也面臨重大調整。

總而言之,中印邊界衝突的爆發,再一次表明邊界局勢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對峙和衝突將呈現常態化發展趨勢。中印雙方應充分認識到這一新變化,對邊界局勢、中印關係以及中美印三邊關係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並以高度的政治決斷和嚴格的執行手段,來構建邊界衝突常態化的危機降級機制,將邊界衝突的「震蕩效應」留在邊界,而不會外溢至中印乃至中美印關係中。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印度為熾熱的民族主義情緒降溫,中國則警惕國內對印仇視情緒抬頭,雙方都避免舉起民族主義的雙刃劍,將是防止矛盾升級的重要一步。

    楊丹旭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