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印爭端遇上民族主義

2020-06-29
 
AAA

32222.jpg

中印本月15日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邊境衝突後,有嗅覺敏銳的外媒同行私下打聽,印度駐華大使館是否升級了安保,對可能發生的示威抗議嚴陣以待?

民族主義情緒在中國並不讓人覺得陌生。過去,遇到領土主權、國家安全、民族榮譽等問題時,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幾乎無不意外都會被挑起,甚至演變成抵制某國產品的「愛國宣示」。這些情緒一不小心還會發展成打砸搶事件,處在對立面的國家使領館難逃一劫。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日本把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國有化,中國多個城市爆發激烈的反日遊行示威,最後還發生針對日企、日貨的暴力騷亂,甚至傷及中國本國民眾。

此次中印流血衝突後,激昂的民族主義在中國沒有如期而至。中國輿論並沒有很明顯的對印仇視言論,更沒有抵制瑜伽、寶萊塢電影等印度標誌的呼聲。上周日的國際瑜伽日,中國各地的一些瑜伽愛好者還紛紛到戶外,練習起這項發源自印度的運動,絲毫不受當前中印緊張關係影響。

相反,印度國內對中國的不滿情緒迅速抬升,抵制中國貨的「愛國主義示威」愈演愈烈。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民間在兩國軍隊5月開始發生緊張對峙後,就有一些抵制中國商品和應用軟件的聲音。這場原本算不上成氣候的運動,因為上星期的流血衝突驟然升溫。

據一項對8000多名印度民眾的調查,87%參與調查者表示會在未來一年抵制中國商品;58%受訪者表示,會立刻停止購買或使用小米、Oppo、Vivo、微信、抖音等中國產品。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和照片顯示,印度多地也發生抵制中國商品的活動。當地民眾舉着抵制中國產品的標語示威,砸壞中國製造的電視機。一些印度政要和印度機構也公開做出反中呼籲,提出抵制中國產品,關閉當地中餐館,以及對中國產品採取徵收關稅、加大審查等措施。

中印邊境對峙發生後,很多觀察人士都認為,雙方都不希望局勢升級惡化。

雖然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取得的決定性勝利,以及中印兩國在綜合實力上的差距,讓中國對印度有很大心理優勢,但中國並不願意在此時面對一場與印度的戰爭。

中國國內目前面對防止疫情反彈、重啟疫後經濟等重要挑戰。在對外關係上,中國必須擺脫疫情對中國國際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北京目前的外交主攻方向是穩定中美關係;若中印邊境爭端無法得到管控,中國的外部環境將更加惡化。這並不是中國的利益所在。

無論是中國輿論還是中國官方,至今對中印邊境衝突保持克制。流血衝突發生後,中方一直對中國軍人死亡人數守口如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近期的記者會上,也一直釋放希望管控分歧的信號。

中國媒體除了民族主義色彩較重的《環球時報》對中印局勢連續報道、發聲,其他官媒並沒有高調處理相關新聞。有官媒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前天還特別發了一篇關於「國際瑜伽日」的文章,上載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地區練瑜伽的照片,讚揚印度成功把瑜伽推向全世界,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文章還意有所指地說,希望這個南亞大國,能在瑜伽中感受到和平,成為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偉大鄰國。

對印度而言,目前當地疫情正處於快速上升期,經濟受疫情嚴重衝擊,失業率上升到45年來的新高。印度可能想通過邊境衝突轉移國內注意力,但真正爆發大規模邊境戰爭,也不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

一些分析人士也指出,印度在軍事實力上落後於中國,與中國開戰勝算並不大。戰爭必然會分散解決國內疫情、經濟和民生問題的精力,這筆賬印度執政者相信也算得很清楚。本月19日,印度總理莫迪一度公開表示,中國軍人沒有進入印度領土,暗示中國不是那場致命衝突的挑起方,顯示莫迪為局勢降溫的意圖,但此番言論過後在國內政治壓力下被刪除。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印度國內對中國同仇敵愾的民意,可能綁架莫迪政府,縮小印度在邊境問題上與中國的斡旋空間,甚至成為兩國解決邊境糾紛的絆腳石。印度為熾熱的民族主義情緒降溫,中國則警惕國內對印仇視情緒抬頭,雙方都避免舉起民族主義的雙刃劍,將是防止矛盾升級的重要一步。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