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如何讓觀察力幫助創作?

2020-07-15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0544acba-a5ab-44ed-a061-d89c72c7b0c5.jpg

在發表了《怎樣培養創作精神?》一文後,收到不少回應。有朋友問:創作精神就是堅持,這是對的,但是許多時候腦袋空白,不輕易進行創作,怎麼辦才好? 

我認為,觀察是創作的來源,街上修路的工人、餐廳的服務員、巴士司機、菜市場小販,哪怕是一草一花、一磚一瓦,都是我們的靈感來源。

中學課本有一篇《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文章通過對蓮花的欣賞,帶出對君子之道的追求。為何此文作者,北宋的周敦頤會有此聯想呢?話說他小時候寄住在舅父鄭向的家,家中有蓮池一方,周敦頤從小就有機會時常觀察蓮花在四季的姿態,催生了這首傳誦千古的作品。

創作是三分靠想像,七分靠觀察。蓮花是植物,本身不會動,不會說話,但它會成長,池塘會歷經晴雨風霜,蓮花也隨著天氣擺出不同丰姿。作者透過觀察這種不同,歸納出蓮花的特質就如聖賢書中所指的「君子」──正直、清白。更難得的是,文章把蓮花與其他植物作出比較,菊花──隱逸,牡丹──富貴,進一步凸顯蓮花所代表的君子形象。

過去香港的流行曲都有不少是以描述花朵形態為題,例如《鮮花滿月樓》,描述愛情:「春光過後會再回頭,知心愛伴世間最難求,你幕要等花落心酸透,要趁春花開錦繡。」,還有《詠梅》,描述「花無百日紅」的道理:「吐豔華堂人盡,身在重重榮譽中……一朝芬芳散,回想似一夢;枯枝泣風裡,空言當初勇。」這些作品體現出,當時創作人出色的想像力和語文技巧。

現今接收資訊的渠道多了,卻削弱了人們觀察周邊事物的動機。正如之前文章提到,創作不可急於求成,靈感尚沒浮面,不妨善用觀察,從生活中取材創作,製作貼地、生活化的作品,為受眾帶來更豐富多彩的享受。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科技可以把文化作品開拓新的發表渠道,發展新的呈現方式,不管未來文化產業路向是甚麼,創作者的激情和心思,才是文化創作百花齊放的根本,不要被炒作之風沾染,也不要輕易失意於一時起伏。

    張卓立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