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從沈祖堯遠走獅城說起

2020-08-18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8-18 at 17.12.50 (1).jpeg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將於明年3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兼高級副校長。由於正值香港多事之秋,消息曝光之後引起廣泛關注,有人猜測他遠走獅城「降呢」做副校長,和目前的香港政局有關,有的甚至聯想到中央直接設立港區國安法。不過沈教授已經澄清,家人繼續留在香港,香港永遠都會是他深愛的家。

沈祖堯是香港土產醫學家,沙士一役一舉成名,被《時代》週刊譽為「亞洲英雄」,2010年擔任中大校長,走親民開放路線,獲「祖堯BB」的親暱稱號。然而隨著佔中爆發,高校捲入社會抗爭,港獨思潮興起,他亦開始「裡外不是人」,2017年辭任校長。

沈祖堯過檔星洲,如果說完全無關政治環境,恐非事實。經歷修例風暴,大學政治化已成為現實,未來香港高校會否難以吸納優秀師資,難以找到理想校長,甚至出現人才出走,值得關注。

從另一角度,沈祖堯在香港的事業已達頂峰,選擇外闖也屬正常。在新加坡政府的銀彈政策、吸引國際優秀人才之下,南洋理工大學近年走勢淩厲,已經成為全球著名學府,在一些國際排行榜甚至在港大、中大之上。南大為沈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醫學院院長職位無任期限制,也就是可以「任做」,身兼副校長還負責整合全校的健康、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活動。南大李光前醫學院只有短短幾年歷史,沈祖堯執掌之後有大把空間發揮,事業有望再攀新峰。

不說不知道,新加坡雖然人口比香港少,卻有三家醫學院。除了南大李光前醫學院,還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面對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以及健康問題,新加坡政府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增加醫生人數的重要性,因此除了老牌的新加坡大學楊璐玲醫學院之外,又開辦兩所醫學院,培訓更多的醫生。目前,新加坡三家醫學院每年的收生人數達500人。

相較之下,香港只有兩家醫學院,1981年成立中大醫學院之後,就再也沒有增添一家醫學院,這也導致了本地醫生供應不足。雖然近年已經不斷增加醫科學額,但仍追不上需求。與此同時,兩間大學的醫學院教學資源追不上學生增幅,硬件不足,一個可容納200多人的演講廳經常滿座,教學人手亦非常緊拙,師生都苦不堪言。

香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每一千名香港市民中,只有1.9個醫生,遠低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規定先進經濟體每千人約3.4個醫生的標準。這當中的原因人盡皆知,就是醫學界的「醫醫相衛」,不僅拒絕放寬海外專科醫生,亦不願再建立新的醫學院。

所謂更多學生修讀醫科,會拉低整體醫生質素,這只是堆砌的藉口。現在香港兩間醫學院只能夠吸納大約0.5%的尖子,即使收生擴大一倍,這些學生亦仍然是尖子。新加坡能,香港為何不能?四十年了,沒有再建立一兩間醫學院,怎麼也說不過去,關鍵是政府不能被既得利益集團綁架,什麼也不敢做。正如現在香港的抗疫政策,由專家及衞生醫護系統主導,骨子裡抗拒內地介入,不願引入全民檢測,自己又拿不出有效方法,只靠控制社交距離,結果是疫情無法受控,與一海之隔的澳門形成比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加坡值得香港學習借鑑的地方,並不只在關顧中年微老人群,更包括善於在制定政策時,着眼於全局,化被動為主動,將問題變成促進發展和改革動力的做法。
    新加坡與香港一樣,正在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困難,如果不可以解決,必然會引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果只將問題碎片化處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者多了,就在長者福利上去推政策,勞動力不足就在輸入外勞方面想辦法,那麼問題即使表面上得到解決,但卻存在未來將會越滾越大的憂慮,只能視為一時之策,但未必是良好的辦法。

    文武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