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應對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

2020-10-06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old1.jpg

人口老化源於生育率的不斷下降以及預期壽命的增加,導致人口平均年齡不斷增長。和全球許多其他經濟體一樣,香港人口正在急劇老化,65歲或以上有135萬人,佔總人口兩成,預計到2040年,長者人口將增加高達25萬,佔總人口約三分之一。此外,本港人均壽命愈來愈長,長者人數只會有增無減。屆時,我們的社會將經歷大規模的人口結構轉變,並帶來深遠的社會和經濟影響。毫無疑問,這變化將令現時不勝負荷的醫療體系百上加斤。同時,人口老化亦為房屋及福利等方面帶來嚴峻挑戰。

現時入住私營安老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11個月,入住資助安老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甚至長達36個月。香港長者入住院舍的比率普遍高於鄰近國家,在2014年,該比率為5.7%,超過新加坡和台灣約2至3倍。另一方面,香港的安老院舍已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隨著當前人口老化的趨勢,長者護理人員及護理機構在未來數年將更難於應付數量大增的年長病患者。此外,香港的勞動人口預期將從2018年的365萬人下降至2064年的311萬人。上述各項數字均揭示對香港未來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構成重大挑戰。特區政府在2018/19年度投放於長者的開支涉及874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兩成。根據扶貧委員會的預測,到2064年,與長者相關的政府開支預計將是目前的兩至四倍。要處理這些「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需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解決老齡化為社會帶來的各項挑戰,以確保香港未來可健康持續發展。

由於篇幅所限,我主要會聚焦討論推動樂齡科技及鼓勵青年生育兩個範疇,以應對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

隨著人口迅速老化和勞動力下降,對醫護需求有增無減,可是香港安老人力短缺,勞動人口更陷入下跌趨勢,公共醫療服務已捉襟見肘;創新科技對長者健康護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善用樂齡科技正是扭轉嚴峻環境的關鍵,它不但能惠及長者和減輕院舍護理人員的壓力,更能為創科業界注入研發新產品的動力,對推動本港長遠經濟競爭力有莫大裨益。同時,樂齡科技的應用可促進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繼而長遠減低政府在公共衛生及長者福利上的開支,可謂相得益彰。

近年歐美各國積極研發樂齡科技,例如護老服務機器人、抗衰老幹細胞技術等,可惜,香港在這方面的進展相對落後。可幸的是,特區政府已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撥出10億元作樂齡科技基金,以便院舍和復康機構試用和購置科技產品,善用科技促進健康舉措,值得支持。當務之急,便是解決長者缺乏科技支援的問題。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將會造成嚴重後果,例如長者將成為醫療成本上升、醫療體系低效率的受害者(長時間等候護理和長者設施),長者護理人員會面對更嚴峻的工作量及壓力,而政府亦將飽受龐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特區政府應未雨綢繆,積極鼓勵科技創新,加大投放於樂齡科技,為未來長者舒適生活作準備,讓市民老有所依。

另一方面,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香港在2016年的總和生育率,排名是倒數第三,平均每名女性只生育1.2個嬰兒。香港持續低生育率的狀況,已對社會整體競爭力構成威脅;人口缺乏新血補充,令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帶來的衝擊突顯嚴峻。

有智庫研究發現,香港青年人普遍都重視傳統家庭觀念,認同一個家庭需要有子女才算圓滿;不過,經濟因素及房屋問題便成為了影響他們生育意願的最大障礙。事實上,養育一個小孩,需要有足夠空間讓他健康成長。然而,香港的生活物價和樓價高昂,青年人的經濟能力有限,因此傾向選擇不生育。要解決房屋問題,長遠而言,政府不但需要覓地建屋,還可增加興建資助房屋,以滿足青年人對住屋的需求;但在紓緩育兒經濟負擔方面,特區政府可仿效新加坡和台灣的做法,向市民提供生育津貼,藉此鼓勵青年生育。

生兒育女不僅是個人的選擇及行為,同時對社會發展亦帶來深遠影響。世界各地政府都急謀對策,消除年輕夫婦生兒育女的障礙,特區政府應「亡羊補牢」,積極在房屋和養育的經濟負擔方面施以援手,積極為香港締造更有利的生育環境和條件,從而改善生育率,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要解決港人生育率低的問題,港府除了可以考慮提供誘因如提供生育津貼之外,長遠而言必須要設法發展經濟,建設香港成為宜居城市。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港人願意多生育。

    戴慶成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