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龍:日本駕車是享受 香港駕車是貼錢買難受?

2020-10-14
蔡裕龍
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
 
AAA

ae1952fc-b747-4eb0-907c-cd10ec42e2bf.jpg

文:蔡裕龍

踏入10月,香港迎來今年第二個「八號波」,但雨勢比起本月初連場大雨時更弱,當時多區水浸,積水退卻後滿目蒼夷,坑洞水窪處處,其中一個主因是重複鋪路、填補導致路面起伏不平「一忽忽」,慘不忍睹。筆者曾在日本多次自駕遊,當地從鬧市大街到鄉郊小路都是平坦無比,道路質素之高讓人好生羨慕,反之在港最常聽到的道路評價卻是「日整夜整都唔知整咗乜!」城市道路完善不止令市民出入方便,提升道路質素長遠絕對有利經濟發展,港府不妨趁現時車流量相對較少,積極加快重鋪損毀或未如理想之路段,為他日旅遊業重生、經濟復甦做好準備。

筆者幾年前首次在日本自駕遊,當日早上從東京出發往群馬縣榛名山,市區路面縱不寬闊仍然平坦貼伏,轉上高速公路後更是暢順穩妥,不用3小時就從繁華的東京都,駛到恬靜的榛名湖。道路標識和指示不似香港般混亂,路途上沒有顛簸跌蕩,做乘客的旅伴睡得安穩香甜。

動漫《頭文字D》的粉絲們應該都猜到此行實為朝聖,故事中的舞台「秋名山」便是以此地為原型。到訪當日也有不少名車辣跑聚集,不過肯定只屬「健康交流」,何解?當地政府為杜絕慕名而至的飛車活動,刻意將斜坡路段設計成波浪形狀,一般安全時速行車的話,只會感到如坐船般輕微起伏,但稍稍加速即如「接續跳台」一樣,司機及乘客如被拋來拋去,整體設計恰到好處。當地政府巧妙地將物理學應用於限制飛車活動,卻毋須犧牲一般道路使用者的舒適便捷,如此用心,令人拍案叫絕。

反觀香港的道路規劃和保養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每日有大型車輛駛經的龍翔道一帶,路面重複填補致凹凸不平;繁忙路段如旺角亞皆老街或者銅鑼灣堅拿道天橋橋面,瀝青明顯未及乾涸定形便重新開放行車致受壓凹陷,表面用油漆繪上的劃線都走樣變形;更甚者多區十字路口經常出現如籃球大小的坑洞,完成修葺幾日內打回原形的情況更是數之不盡。

目前全港道路總長超過2,100公里,公用道路系統的策劃、設計、興建及維修工作,皆由路政署負責。翻查路政署每年的開支預算,2019至20年度用於區域及維修工程、經修訂後的財政撥款約為22億元,10年前約為11.5億元,20年前則約為10.11億元。近年公帑花多了一倍,服務質素又如何?在衡量部門服務表現的主要準則當中,有一項是「24小時內修葺路面坑洞」,多年都維持在99%以上的水平,「48小時內修葺」的達標率更多次達到100%。如果有此高效水準,何以駕駛者依舊投訴多多?因為「整咗」不等於「整好」。

以瀝青鋪設的馬路,一般壽命可達15至30年,但若然施工時手工質素欠佳,就有可能因大雨沖走地底沙泥,減低路面承托力,再有重型車輛經過便會造成坑洞甚至路陷;「填氹」式小修小補實屬治標不治本,長遠其實應該重新鋪設。縱使近年路政署引入結構較強的「聚合物改性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PMSMA)」,減低瀝青變形機會,整體路面情況仍未見大幅改善,反而因坑洞撞壞車輛輪圈、避震機的事故屢見不鮮。

世界銀行集團早於2005年就曾發表有關道路維護和保養的操作指引,指出推遲道路日常保養將帶來較高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忽視道路缺陷3年,維修成本會升6倍,忽視5年更升至18倍,同時會導致車輛營運成本增加,例如車輛維修更頻繁、燃料消耗更多。現時本地經濟活動放緩、車流略減,港府可考慮趁機大規模重新鋪設損壞路面,既可減省日後維修次數,亦能減少因道路工程而塞車,加快物流運轉之餘又減碳排放,一舉多得,對未來加速經濟復甦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接近年,業務需要遊走中港、歐美各國會見企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工作繁忙透過旅行和運動減壓,也對飲食講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希望政府可以貫徹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的政策目的,為香港社區打造無障礙城市,將人人暢道通行計劃推廣至非路政署的行人天橋,特別是房委會及房協管轄的行人天橋。

    顏汶羽  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