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汽車道路收費標籤宜公有化

2019-01-30
黃洛絲
公營機構工程師
 
AAA

CAR1.jpg

在之前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政府預告將會使用3.3億元,落實將軍澳藍田隧道設立的不停車繳費系統。該系統將會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閱讀車輛擋風玻璃的標籤,或使用拍攝系統自動辨認車牌號碼,再於與車主相連的銀行戶口收費。此做法的好處,就是所有隧道都毋須再設置收費亭,減輕交通阻塞的情況,也可以節省收費員等人手,精簡隧道管理。

香港在研究電子道路收費技術領域本身領先全球,早已在八十年代已經推動有關試驗和研究,不過後來這類汽車標籤的技術就由私營企業營運,在香港隧道和道路收費亭使用。可是,目前使用這類標籤的人數不多,並未在香港的汽車應用試普及使用。而同類技術在新加坡就早已普及使用,每輛汽車的駕駛座前方都設有一部感測器,可以插上當地類似八達通的儲值卡,在經過道路收費路段時,掛在高空的發射器便會以發射信號至車上感測器,而感測器就會即使自動扣除有關收費,沒有插卡的汽車經過收費路段,就需要兩星期內繳交罰款。而現時新加坡政府更計劃於明年,實行以GPS定位進行電子道路收費的計劃,比起香港更行早一大步。

現時政府在推動隧道的自動收費計劃,某程度也是為了處理將來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先為此進行技術研究。於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政府亦有較強的事實基礎推動中環、金鐘等繁忙路段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不過在研究之前,就應該先將汽車道路收費標籤技術進行公有化,將現時已經外判的承辦權收回政府擁有,並在香港的所有汽車強制貼上汽車標籤,先在隧道全面推動自動收費,試驗有關技術,並在將來進一步在不同層面使用,包括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停車場出入收費等等。

智慧城市的概念,其實不只是無人車、手機支付等技術的應用,更包涵大家以為早已普及,但未真正放在社會廣泛應用的技術。電子收費技術並非新鮮,而且早已在多個地方應用。政府應該多點思考,如何使用新技術解決道路阻塞問題,相比三隧分流這類具爭議的議題,推動電子收費技術應用似乎較易實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